“毕剩客”:就怕选错行
导语:

谢良兵

“如果回到4年前,我或许不会选择现在的专业。”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广告学专业大四的何荣说。北方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

找工作是何荣这一个学期以来的最大难题,如今他已沦为“毕剩客”(毕业即失业的应届毕业生)。这几天,他正忙着闷在图书馆里写毕业论文,暂时放弃了出门找工作。

他的河北老乡李胜强,5月初被北京的一家私营企业录用。李胜强也是这所大学的大四学生,只是,与何荣不同,他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这所工科大学里的王牌专业之一。何荣就读的广告学专业是这所学校近年才设置的文科类专业。

“就怕选错行啊。”何荣将现在的就业难题归咎于当初高考时填报志愿的失误。与中国大多数高三毕业生一样,何荣当时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填报志愿也都是由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操办”。

有职业咨询机构称,在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咨询中,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进错了行”的人数,占咨询总人数的七成以上。现实是,在大学生就业中,“不同学校不同命”;而在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也是不同命。

来自河北邢台的何荣,2007年以超过重点线21分的成绩,被录取到北京的这所工科大学。这所大学原为部属重点院校,后来因高教体制改革,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院校。但在河北省,这所大学一直是一本重点批次录取。

按照这所大学的官方统计,作为一所非国家“211工程”的大学,每年该校的一本录取学生比例高达80%以上,即便是在二本录取批次的少数几个省份,其录取的学生分数线也都在当地一本线以上。

何荣说,他一直以为一本录取批次的学校就是国家的重点大学,但来校之后才发现,这所工科大学按现有高教体系标准衡量,只是一所普通大学。和他一样,那些高考中获得了重点分数线却最终被一所普通大学录取的同学,来校之后失落感都比较强。

当初填报志愿时,父母问学文科的何荣想去哪儿读书,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北京”。但对于大学和专业,都是父母做主。何荣称,父母觉得他的分数虽然上了重点线,但不拔尖,在一本中选择这所工科大学把握大。至于广告学专业,父母认为是热门。“说实话,当初我也以为这个专业轻松。但学了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学的东西挺杂。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何荣说,大学之后,他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应付英语四、六级上。至于专业课程,考试能通过就行。

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文科类专业在这所大学的边缘化,也让何荣提不起学习兴趣。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开设了文科类专业,但在师资、设备等各方面均未能及时补位,让这些专业沦为学校的“三流专业”。

来自河北保定的李胜强,4年前以超过重点线50多分的成绩被录取到这所学校。与何荣的懵懂不同,李胜强多少对自己的职业志愿有些规划。从小就喜欢技术类游戏的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他的兴趣所在。

李胜强第一志愿报考的是北京一所“985工程”的大学,因分数线未能达到而落到现在的这所工科大学。但他说,当初填志愿时,他对几所学校的专业都做过了解。根据他的了解,现在的这所工科大学,其机电、电信类专业在行业内口碑还不错。

也因为这种提前的准备,李胜强在落选到这所工科大学之后,并没有像何荣那样有很强的失落感。在大学期间,他喜欢钻研自己的专业课程,并多次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还曾获过全国的二等奖。

李胜强说,或许是因为录取来的学生都在重点线以上,这所大学的学风还是不错的。这所大学与不少跨国企业建立的联合实验室,以及北京IT行业的发达,让李胜强有了很多的实践机会。

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对于是否适合或者喜欢公务员工作,大学生们考虑得并不多。何荣说自己就是这其中的一份子。“文科生嘛,就业面窄,考公务员合适点。”

何荣说,报考的时候其实也未多想。根据他的了解,在一些国有企业的招聘考试中,尤其是行政能力测试等题目,与公务员的考试题目大同小异。“就当练手了。能考上当然最好,考不上也不亏。”他说。

但是,真正报考的时候,何荣发现,国家公务员招考目录里,大多数的岗位要求有基层的工作经验,还有大多要求是共产党员。仅这两点,何荣就都不符合。“而且我们广告学专业只能选那些专业不限的岗位,这些岗位很少。”

一个只招一两个人的岗位,最终有上千考生的报考,这让何荣很崩溃。他曾以为,大学四年学了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设计、多媒体影视制作、市场营销、公关等课程,多少有点“万金油”的意思。

报考公务员失败之后,何荣开始奔波于北京各大高校的企业宣讲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从地处北京西五环的学校跑到东三环、北边的中关村,只为寻找工作。在他就读的这所大学,也有不少企业的校园招聘活动,只是多为适合理工科学生求职。

在何荣的求职经历中,除了嫌弃他的学校非“211工程”大学之外,更多的是“你们工科大学还有广告学专业啊”这样的疑问。而由于这个专业在这所大学设置的时间不长,何荣也没有什么学长能够帮忙推荐工作。

何荣说,作为外地籍学生,今年的留京指标减少了1/3,他们的就业范围再次缩小。不过,在何荣所在的这所大学,自从划转为北京市管理之后,北京籍的学生比例已由以前的10%左右迅速扩大到现在的70%多。“北京学生找工作的紧迫感没有我们外地学生强。”何荣说,这可能也是目前他们班上大多数同学没有找到工作的原因之一。

在何荣这个专业,今年毕业的学生有68人,目前除了出国和考上研究生的,已经找到工作的寥寥无几。而李胜强就读的电信专业共有毕业生103人,除了出国和考上研究生的,已经超过一半的人工作有了着落。

根据这所大学的官方统计,每年该校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比起何荣,李胜强求职的经历要舒坦些。这所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在华为、中兴、联想等企业中占据了一定的数量。大学期间,学长们就经常推荐他们去实习。毕业时,班上也有一些同学因此而留在了这些企业。

和就读的学校专业一样,李胜强是个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人,最终他选择了中关村的一家小的私营企业。毕业起薪3000多元,“不过工作一年后,翻一番是没问题的。”他说。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