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窝夏”区域战格局渐显
导语:

2011年,中国经济已走过上半场,一方面,宏观数据显示经济下滑风险有限,另一方面,受通胀、银根紧缩影响,微观层面已开始发出不同声音。

下半年,经济将呈现怎样的走势?市场参与者又有着怎样的预期与判断?我们希望从微观层面得到最真实而具体的反应,由此,本报自本期始,围绕中小企业、消费、资金流向等热点问题,推出“年中经济盘点”系列报道。 ——编者

张斌

自今年二季度开始,中小企业再次遭遇生存困境。

受原料价格飞涨、用工、资金成本急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影响,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小企业“倒闭潮”再现的舆论甚嚣尘上。然而,当前中小企业经营遇到的难题是“如何保证供给”,而不是“如何找到需求”。这些工厂是主动停工,而非被动破产。

这次不是“二次探底”,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企业转型压力的继续与延伸。转行、转移、研发、“逃离”……这些本应两年前出现的种种在今天变得越来越清晰。

随之而来的,一场区域经济的“保卫战”与“争夺战”正在悄然而生。他们有的靠政策,有的靠资源,还有的正在转换思想,依靠服务。

事实上,这到底还是一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战。

主动停工,而非破产

殴江下游南岸,双屿镇,属温州市鹿城区管辖。温州80%-90%的制鞋厂都集中在这个镇。

“这个月份,80%的鞋厂都处于停工状态。”双屿镇的区长姜峰如实地说了目前的状况。他又强调:“我说的是停工,不是破产,实际上真正破产的没有几家。这两者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停工,产能还是都摆在那里的。”

虽然5-8月份是鞋厂的淡季,但是今年的情况还是特殊了许多。

康业是这里较大的一家制鞋厂。

“去年一天的制鞋量是7.5万双,今年下降到5.5万双,一下子一天就少了2万双。”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今年鞋子的市场大家都看不好,资金这么紧,我们不可能压货。”他说,“倒不是没有单子,但是生意人总要讲利润,只有看得到利润的单子我们才会接。”

“企业现在都调整了接单的结构,以前接外销单是以销定产,内销很多都是在赌,因为怕哪一款卖得好了临时做来不及了。现在企业接内销单也基本上都是以销定产了,没那么多钱压在这里,没多少利润,也不想赌在这上面。”温州市经贸委经济运行处的一位官员说。

今年1-5月份的数据显示,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比为97.11%,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提高了0.37和0.15个百分点。“其实这也反映出企业不太敢接长单,基本上都是接些小单子和短单。”上述经济运行处的官员说。

姜峰说:“现在开工的做的基本都是外单,内销单这里基本停了。很多企业是主动停工。”

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飙升、用工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的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尤其是传统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所剩无几。

1-5月份,温州经贸委监测的15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呈增长态势,其中电工电器、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利润增长均在30%以上。但部分高能耗和传统行业利润增长非常低迷。制革、造纸、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1-3月份,利润总额同比均为负增长。“1-5月,温州市的企业效益只有百分之十几,低于全省10来个百分点。主要一个原因还是原材料大涨,温州不是原材料的产地,浙江省的宁波是化工等材料的原材料产地,他们1-5月份的企业利润达到了40%多,可以说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受益者。”上述经济运行处的官员讲。

这天骄阳如火,温州第一家低碳鞋材市场内,看上去有些冷清,每家店铺里点缀着一个销售人员。“市场管理部门要求每个月必须开张够28天,这大热的天,也没什么生意,老板还要付我们薪水在这看着。”温州新观念贸易有限公司的老刘(化名)如此抱怨。

这是个两年前刚刚建立的鞋材市场,新观念贸易有限公司在其他鞋材市场已经有5个店面,这个是第6家。

老刘是温州本地人,年龄50多岁,负责这个店面的打理。他说:“今年开始鞋材的生意很不好,去年这时候还总是有新客人进来,今年基本上没有什么新客人了。”“材料价格的涨幅也很快,这种皮革,一米涨了5-10元钱,涨幅在20%-30%。员工的工资也在涨,我们的工资一个月在4000-5000元,按现在的情况来看,今年这个店面能把我们的工资赚出来就不错了。”老刘说。

他反复地重复:“温州这些企业做不了多久了。”像是对自己说,也像是在对别人讲。

停工背后的“区域战”

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小企业在这个夏天选择集体“过冬”,也是身处这些区域的无奈之举。

上述康业集团的负责人分析:“以前做鞋的市场就是广东、福建和温州,现在又多出来东北、四川、成都和台州等”。“市场多了,竞争也就多了。各项成本都上涨,利润极低的传统行业,东部真的没有什么优势了。”他说。

温州腾旭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现在公司的单子基本上都是分销出去的,江西、湖南、安徽和温州下面的县区,都有。”“所谓的停工,不是因为没有单子,温州限电,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今年涨了30%,加的很多,我们一个熟练的车工工资都在每月5000元了。这样大家还在拼命地抢工人,吃、住全部都要安排好。”他说。

此时此刻此地,不是无法生存,这些企业思考的是,将来该怎样去生存?

温州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处的副处长吴兆光说:“很多温州的企业都不愿意在这儿呆着了,事实上,整个浙江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他说:“现在很多企业主都拿着资金去外面的省市做生意,有些人是把这些利润低的工厂先这么放着,做也还是做,但是没有那么多的投入了;还有一些人是拿这边的厂房等实体当做一个融资平台,然后去发展别的,在温州融资还是相对容易些,民间借贷很发达,也是拿着这些钱到外面做生意了。”

企业的整个生存状态在变得艰难的时候,地方上的政策会成为企业向那个区域流动的动力。“现在很多企业向中西部转移,那边的政府也很积极,出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土地免费和税收的减免,招商的力度非常大。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所能给的。”吴兆光说。

林先生(化名)是温州一家大型制鞋企业的董事长,他说:“去年下半年开始,就频频有一些中西部地方政府的官员过来找我,只要投资在2个亿以上,那边的土地白给。现在做生意这么难,我也在考虑了。”“目前是企业转型的‘中间过渡地带’,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帮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再上台阶。”温州市科技局局长徐顺东说,“现在区域竞争很厉害,外部环境必须要政府来打造,才能给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只要一如既往地推动转型,经济总是向上的。利润的短期下滑是转型的代价,如果转型成功,利润自然回升。与2008 年相比,中小企业不存在需求约束。转型的烦恼是可以接受的,不会形成恶性后果。而大洗牌却是必然。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史炜: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危机转型。从浙江的企业看,转型的企业在面临产业“空心化”时,并没有形成有效产业替代机制。转型需要各种前提条件。新产品、新技术、新渠道、新合作伙伴、新思维方式、新资金平台等,上述至少应满足三点才敢谈转型,而目前的许多转型,实际上都是拔苗助长。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