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不必急于求成
导语:

余似禾

中石油和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俄气)没有给中俄元首任何面子。

由于双方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中国定价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国家主席胡锦涛6月访俄时未能签署期待已久的中俄天然气供应合同,访问没有取得中国媒体通常所说的“圆满成功”。许多人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中石油在中俄天然气谈判问题上已经没有多少筹码。首先,中石油将价格底线从每千立方米225美元提高到250美元的让步遭到俄气拒绝。其次,俄气没有回应中石油为其贷款建设该管道的善意,并借俄罗斯法律限制为由,拒绝中石油参与俄罗斯上游天然气开发的愿望。日本核事故使天然气在欧洲更受青睐,也增加了俄气在和中石油谈判时的底气。至此,中俄天然气谈判走进了死胡同。

能源安全,对中国来说是供应安全,对俄罗斯则是需求安全。为了使国内资源货币化,保障能源开发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俄罗斯必须得到需求国的购买承诺。

虽然中国是世界为数不多的天然气需求成长国家,但俄气必须明白,在现行的体制下,中国的需求是有条件的需求。可以说,一旦天然气价格超过中国的购买力,或者大幅度高于政府规定的价格,中国的天然气需求将大大缩水。

作为天然气开发商和管道营运商,中石油不可能高价锁定俄罗斯的气源,然后低价卖给国内的消费者。该公司称,由于价格倒挂,去年公司进口土库曼斯坦天然气43亿立方米,亏损5.69亿美元。

中石油和俄气谈判气价时,无需过分强调由于政府控制,导致国内气价低,高气价会引起通胀从而影响经济的稳定发展这类问题。用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天然气协会主席瓦列里·亚泽夫的话说:“我们凭什么拿自己的资源来维持中国国内的社会稳定?”

中石油250美元每千立方米报价的理由之一是,这个价格与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价格相当。这一理由似乎不能说服俄气。问题是,俄气的要价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际行情?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中国就应当考虑使用清洁能源理应付出的成本。

否则,中国的能源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另一个问题:凭目前的民众消费水平,中国是否已经到了全民使用天然气的时代?如果没有,那就如一位中国高级能源官员所说的:天然气在中国是香水,只能在有限的部位喷洒。

中俄天然气谈判始于2004年,根据现有协议,双方要建两条管道,分别从新疆和黑龙江入境,总年供应量为680亿立方米。俄气在7年的谈判中一直坚持300美元每千立方米。据业内人士透露,此价还低于目前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每千立方米325美元的合同价。

面对日益上升的进口天然气价格,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尺国敬呼吁上调国内气价,否则进口国外天然气贸易将很难进行下去。

中石油不必急于求成。公司可以把目光转向增加从其他国家的天然气供应。至少中石油目前已经敲定了每年1200亿立方米管道气的海外供应。其中,600亿立方米立方米来自土库曼斯坦,250亿立方米来自乌兹别克斯坦,100亿立方米来自哈萨克斯坦以及250亿立方米来自缅甸,形成了“气不打一处来”的局面。为了迎接这样供应的规模,中石油决定建设西气东输三线。

此外,三大石油公司目前已经确认了海外每年进口80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长期供应合同。国内的天然气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到2015年可以达到年1500亿立方米。

因此,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所高级工程师徐博判断,中国天然气总量可能将出现过剩。他说,中国203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将达到6000亿立方米,而需求届时最高达到4500多亿立方米。

从目前双方的供需基本面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双方都是为了出口或进口的多元化,增加能源安全。既然如此,中石油应当耐着性子,不必为了迎合某个政治节点,草率地签订供应合同。中国民众并没有到没有俄罗斯天然气就做不成饭的地步。

(作者为资深能源市场分析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