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带大厨的法餐课(上)大厨印象:为爱而煮(2)
导语:熬高汤就好比照顾婴儿,需要时不时去看一眼才不会出问题。

菲力牛排鹅肝配蔬菜包

鹌鹑芹菜香草沙拉

蜂蜜杏仁苹果塔 摄影:曾榛

不煮不知道的法餐奥妙

过去,我对法餐的心情基本可以用“羡慕嫉妒恨”来形容:法餐优雅的就餐环境、精致的菜品让人神往,可人均消费两三千的消费实在令钱包“鸭梨”很大。这次学厨亲身体验了法餐背后繁琐、复杂、严谨、精细的烹饪过程,才理解这其中的缘由。一个看似简单的前菜,鹌鹑芹菜香草沙拉,就有六七道工序,需调制三种酱汁:拌两种蔬菜沙拉用的蛋黄芥末酱和橄榄油柠檬汁,以及佐鹌鹑肉用的鹌鹑骨架红酒醋酱汁。单熬制骨架酱汁就得花上1个多小时,鹌鹑腿肉又得在鸭油里小火慢煮半小时以上,鹌鹑胸肉也得单独用鸭油煎成金黄。调制蛋黄芥末酱,得一边慢慢加色拉油一边快速搅打蛋黄,打到手软……

法餐注重保持食材本味,往往不会给主料本身加太多味道,多在酱汁上下功夫。不同的食材都要用不同高汤来烹煮,各种酱汁也得用高汤来熬制。因此高汤和酱汁是法餐的灵魂。做黑松露菲力牛排鹅肝配苹果蔬菜包,调酱汁用的牛高汤竟需要熬制6小时以上,酱汁调味、收浓又需要半小时。当然因教学时间所限,大厨只是为大家演示了熬制方法,真正使用的高汤是开课头天就熬好备用的。以精致著称的法餐,最典型的工序就是过筛——无论是制作甜品用的奶油面糊,还是高汤和酱汁,以及各类浓汤,通通都要用细密的网筛过滤,以追求口感的极致顺滑、醇正。如此费工费时的烹饪过程,难怪法餐全都价格不菲。

法餐往往给人奢侈的印象,但Terrien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得最多的话却是:“不要浪费”。一切边角余料都可以利用起来,或熬制酱汁,或用来提味。如,苹果皮可以用来熬苹果派的糖浆;修整牛排切下的碎肉可以熬制高汤;削蘑菇花遗留的碎屑放到酱汁里提味。过滤高汤或酱汁时,Terrien一再强调要用力挤压汤渣,尽量不遗漏一滴汁水。中餐里常会看到一些造型精美繁复的蔬菜雕刻,但大多只能看不能吃。而法餐几乎没有纯装饰性的东西,所有用作色彩搭配、摆盘装饰的食材都必须处理得既美观又可口。

细致、严谨是法餐烹饪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迷人的魅力。因此,教学内容信息量极大:从食材如何整理,切成什么形状、大小,到汤汁如何熬制,黄油如何融化,再到火候如何掌握,摆盘如何美观,Terrien通通事无巨细、娓娓道来。而且还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些工序背后的原理,比如用冰水浸泡汆烫过的蔬菜是为了保持色泽鲜艳持久,大蒜带皮熬制是为了防止蒜味过冲。甜品的制作更是要求严格,食材分量、加入的顺序、比例、温度,每道工序都必须分毫不差地遵照食谱,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一位女学员在烤苹果派时讲苹果片摆放的方向搞反了,结果导致水分倒流,出炉后饼皮软烂倒无法拿起。Terrien还会教大家一些处理意外状况的方法,比如奶油打发过头了,可以加入液态鲜奶油稀释后再打;面团质地若不够结实,可以多冷藏一会儿再入烤箱。虽然学员们都是身经百战的烹饪达人,还是齐刷刷在食谱上奋笔疾书,惟恐漏掉个中细节和要领。不过,尽管如此实际操作起来依然是紧张万分、状况百出,不是忙得顾不上看笔记,就是看了笔记乱了手脚。甚至会出现做到某个步奏脑袋忽然卡壳,急得满头大汗的状况。

尽管这次教的是法国菜,但除一些特别的调料外,都坚持采用本地食材。大厨Terrien说:“法国美食的经典技巧和烹饪理念可以应用到世界各国美食。烹饪最重要的是掌握基础、理解逻辑,一些具体的食材和搭配其实不必拘泥。”教学过程中,大厨总会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告诉他们什么地方可以加入自己的创造。对学员们来讲,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不是照猫画虎学了几道法国菜,而是领略到法国美食那种既严谨又活泼,既精致又节俭,兼具科学与艺术两种气质的精神和理念。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