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中标为患药市药监局出手整治
导语:

温淑萍

低价、中标,这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两年来所有药企的关注重点。但现在,药企或许将面临一次选择了。

本报获悉,今年下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重点对价格过低的基本药物品种进行质量检查。知情人士透露,下半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基本药物中标的品种,重点检查对象是那些中标价格明显低于成本的品种,“以解决防止药品成分以次充好、替代投料、成分量少等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家药监局已经成立了四个督察组,分赴全国各地。“我们同时要求地方监管部门针对价格明显偏低的品种进行自查,不仅检验药品是否合格,还要查工艺过程,还要对原料的来源进行深究。”国家药监局人士称。

药监局的此次出手,让一心以低价求中标的药企感到心慌。过去两年,在价格与质量的跷跷板游戏中,药企小心用力。在这个跷跷板游戏中,一头是发改委,以打压虚高药价和降低基本药价为责;一头是药监局,对接近生产成本的过低价格要严查质量。现在,面对药监局的检查,他们能否继续这个游戏?

药监局出手

“一个药品的中标价格明显低于成本价,那药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在药监系统人士眼里,这些药品或许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以安徽为例,在几十家竞标企业中,唯有山东润泽以1.25元中标头孢曲松钠仿制药,其他制药企业如哈药、华北制药、山东鲁抗、齐鲁制药等大型药企纷纷弃标出逃。

据了解,山东润泽中标的头孢曲松钠,石药集团的生产成本达1.95元;四川蜀中制药以1元中标藿香正气水,生产此药的著名厂家浙江康贝恩制药公司,生产成本已高达3.70元。“一支注射剂,我们的生产成本就接近2块钱,贵州的药厂中标价居然1.2元。”哈药一位人士感叹,此种竞标模式后来被称为“虚低”。

“虚低”的起因,缘于2008年新医改开始,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理顺药品价格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主抓部分。2009年8月,307种国家基药层面中,首次价格下降幅度在25%至45%之间。

随着各地增补开始,药价降幅再创新低,安徽被称为史上最低的招标模式,平均降价达54.5%。四川总体降价幅度达54%。

去年12月12日起,发改委又取消了16种外资药品单独定价权,以此削减外资药品药价。目前,发改委手中还有一份关于药品价格下调的文件,主要针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中的658个品规,下调幅度最高的达到了87.59%,最小幅度低于10%,平均幅度为40%左右。

去年年底,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曾为此召开紧急座谈会,上海医药等20多家制药企业人士。会议一致认为,基本药物的价格已是虚低定价,几乎无利可图,因此在招标过程中,不应再议价和降价,应该考虑产品的资格和企业的信誉。

为此,今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基本药物生产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指出部分企业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格却在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

此后,根据2010年基本药物评价性抽验结果,以及各地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价格情况,国家药监局确定复方丹参片等20个品种为首批重点监督检查品种。

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药企最担心的是,站在跷跷板上的自己会不会掉下来。

“安徽那次中标的很多都是小企业。”据一位药企人士透露,安徽省政府一味地要求价格低,招标的结果很惨,首先销售额大幅下降,该企业以前在安徽的药品销售额一年30个亿,现在说是5个亿左右。同时,外资药企全部撤离,国内大药企也都几乎离开。

而中标的药企由于价格低,同样未必能赚到钱,但在这个药品市场中自有另一套游戏规则。在这套规则之下,虚低价格竞标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种结果是竞争企业只招标不生产,希望打破当地旧有的市场格局。

“一家药厂在某个区域市场份额已经做得很大,另一家药厂就故意报低价,即使12块钱中标价也做不出来的药品,该药厂能低报到8块钱,甚至6块钱,但中标后却不生产,‘招死’对手。”该人士称,虽然各地目前针对中标的低价药进行了限制,要求必须生产供货,但中标企业以原材料涨价导致无法生产作为借口已不是新鲜事。

另一种结果则更为普遍,一些中小企业中标了继续生产,但原料以次充好。

例如,板蓝根冲剂的原料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根部,而据药企人士透露,蜀中药业生产的板蓝根,却是用苹果皮冒充,也有药厂用叶子等边角料做原料,“一盒用苹果皮生产的板蓝根冲剂,成本只有真正按规定原料生产的1/3”。

“药监局出手,会导致跷跷板游戏规则发生变化。”一位药企人士认为,要应对药监局的质量安全检查不是问题。

在上述药企人士看来,即使遭到检查,药品停产,批号被注销,善用游戏规则的药企已经将低价药的市场份额改变,此时药企会纷纷推出新药品来填充市场,而新药的价格又将高涨,“老百姓只是短暂地享受了低药价带来的好处,也许是支出的吃药钱少了,或者是享用了类似苹果皮的‘保健药’”。

消失的经典药

“十年之内,通过降价,70%的常用低价药已经被新品替代。”一位卫生系统人士称,最常用的药目前都很难在市面上见到。

青岛一位医生曾经专门统计过降价后就消失的药品品种,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已有50多种降价药品在青医附院药房里面消失了。“真是每次降价就有药品会消失,患者往往怪医院不进便宜药,可医院真是委屈;不是不进,而是人家直接不供货或者停产。”该医生抱怨道。

据了解,包括抗生素系列的头孢尼西、二代头孢和青霉素等经典药品,目前在医院和药店鲜有销售。“因为没有利润了,各个环节没利润就不行了。”上述卫生系统人士分析,在一个医药环节中,药厂、商业、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是有利润的,但如果平衡不好,就会导致老百姓用不到好药,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什么价格是既能生产出来真药,又不贵。”一位药企人士认为,这是个难以把握的度,他认为药价虚高是中间环节导致的,但却无法取消中间环节;而很多药降下来后,厂家是可以供,但是医院、药店不用了,因为没有回扣了。

上述卫生系统人士认为,这是一个体制问题,医生失去的利益无法补起来,降药价可能也没办法起到作用。“以前,医生是政府养起来的,但早已经发生变化了,已经习惯了这种利益模式,现在取消,收入不增加的话,不卖便宜药。”上述药企人士说。

对此他表示,目前在这场关于药价的跷跷板游戏中,一方面在各地招标限价,一方面药监局为了药品质量进行大检查,“中小药企侥幸地摇摆于跷跷板上,期盼在新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药企则徘徊于痛加恨的处境中”。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