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密不是挡箭牌
导语:号称“法律不是挡箭牌”的外交部这次不但拿出了《保密法》作为挡箭牌,还拿出了国家安全作为挡箭牌。

经济观察网 五岳散人/文  对于外交部来说,“法律不是挡箭牌”这句话可能另有了新的用处。报载,记者从外交部财务司获悉,今年外交部将不会公开“三公”经费。这意味着,外交部是目前唯一一个明确表示今年不公开“三公”的中央部门。对于不公开的原因,外交部给出的解释是涉及国家秘密。

涉及国家机密的事情也是要有法律依据的,外交部有关人士是这么解释的: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需要公开“三公”经费,但是根据《保密法》,一些信息又不能公开。这是外交部根据相关法规作出的决定,与国办的文件精神并不矛盾,因为外交部的情况很特殊,经费情况不适宜对外公布。所以,今年外交部的三公消费就“暂时”不公开了,至于说明年是不是公开,那估计就看账目做得如何了。

“三公经费”其实就是公车、公款招待、公务出差的简称,外交部在这方面情况到底特殊到什么程度,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因为特殊所以不公布,而不公布你也就不知道为啥特殊,整个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总之一句话:这事儿你不能知道。

外国电影看多了,多少也能知道外交这件事当中有很多不能为大众所知的手段与花费,台湾陈水扁倒霉的地方之一,就是掌握着一笔说不清具体用途的机要费,然后查账的时候被弄出了纰漏。这就是不公开的弊端之一,很多钱会消失在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之下,而且由于其中不能上台面的交易,这种事儿很难追查。法律不是挡箭牌,但国家机密倒是成了挡箭牌。

其实我等是可以理解外交上有很多台面下的交易根本不会有票据的,这又不是某些外国地界的特殊行业,都可以熟练的运用中文说出“发票”两个字。别说咱这里了,就是放在财务制度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外交的费用往往也有一笔糊涂账。这部分可以看做是国家利益的某些模糊成本,不但不能完全消除,有时候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鉴于此,在制度上有一笔钱应该是专门对应这种消费的,对这笔钱的审核由一个不对外公开的机构进行,审核后的结果进行公布,但不会公布具体的使用情况。如果对于政府运作还算了解的话,这样的钱与机构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只是公开的程度不同罢了。

但这次外交部错在何处?如果有这样的钱,某些事关国家机密的支出就该从这里支出,不能与正常的三公经费混合使用。两者的混合使用,必然使得三公经费背上国家机密之名,然后任由某些人随便支出。外交部没有严格区分两者的界限,然后只能用国家机密作为挡箭牌来掩盖自己在机制建构不健全上的失误,这是以国家之名而行遮掩之实。如果按照此逻辑,很多部门都可以不公开自己的三公经费了,因为没有那个政府机构不担负着国家安全的重任,外交部想必不会比国家安全部门在这方面更有责任。

所以,号称“法律不是挡箭牌”的外交部这次不但拿出了《保密法》作为挡箭牌,还拿出了国家安全作为挡箭牌,招致民众的质疑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今年算是措手不及,三公经费与特殊经费是一笔糊涂账的话,这块挡箭牌是无法永久安全的。借着这块挡箭牌遮挡过今年,明年也会面对同样的质疑。当务之急,是外交部应该马上建立合理的经费分割制度,使得自己真正得到安全。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