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从崩溃到重建(2)
导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俄罗斯还处于这个过程的初期——人为和传统的因素仍占主导。

1998年8月17日,俄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宣布卢布贬值,无力偿还国债(政府违约),基里延科政府垮台。所有俄罗斯的银行濒临崩溃,一些银行破产。不过,卢布的贬值提高了俄罗斯本国的商品竞争力,经济开始恢复。到1999年初,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出现了回暖迹象,生产开始增长,特别是大众消费品和食品加工行业。但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叶利钦将政府总理当成了手中的一张牌,两年内四次更换总理,从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直到1999年8月,普京被任命为政府总理。

需要指出的是,从叶利钦第二任期内,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基本掩盖了经济领域的问题。多次更换政府总理导致俄罗斯缺乏完整和战略性的经济振兴计划。这非常类似于1990年前后苏联的混乱时期——缺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乏力,也没有人为此负责。

可以说,叶利钦是改革家,是政治斗士,但不是经济专家。他希望以保护人的身份来组建自己的经济班子,愿意给年轻的经济学家——自由改革派们提供支持。而他自己,既需要同政敌们(比如哈斯布拉托夫、久加诺夫)和老牌政治家们(切尔诺梅尔金、普利马科夫和卢日科夫等)进行权力斗争,又需要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西方大国的承认,还背负着车臣战争和多病的身体。但可惜的是,年轻的经济学家既没有自己的执政基础,又常常被当作叶利钦政敌们的靶子,最终成了牺牲品。

普京的执政,除了其本人的意志力和坚决果断的品质 (叶利钦语)之外,其政策还有很高的执行力和平衡性。普京把握住了经济决策中自由经济学家和强力集团的平衡

普京担任总理后,尽管车臣仍在进行反恐行动,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胀,稳定了外汇市场,降低了失业率,减少了工资拖欠,社会趋于稳定。到2000年,俄罗斯已经基本摆脱1998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普京在1999年12月30日(叶利钦于次日辞职,将总统职位交给普京)发表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纲领。他认为,19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经验显示,俄罗斯缺少一个为期15至20年或更长年限的长期发展战略,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俄罗斯的具体条件改为实施最佳的改革战略。

2001年,居民收入的增长首次超过了生活费用的增长,经济开始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利的外部行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但国家生产也在发展。

2000年2月28日,普京在与大资本家代表的会面中表示,不能容忍商界对国家决策的干预,不能容忍商界使政府权限私有化的图谋。要求商界同政权当局保持距离。这表明了普京加强国家控制的决心。而寡头们则不甘于失去对政权的控制。普京同寡头的战争随之开始。而结果是,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流亡国外,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

从同寡头的斗争开始,俄罗斯政府开始对油气资源进行国有化整合。阿布拉莫维奇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卖给了国有的天然气工业公司(现改名为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收购了尤科斯公司的大部分资产。同时,一些油气行业的外资公司在俄罗斯政府的压力之下或者退出,或者出让控股股份。通过对能源原料行业的控制,并得益于国际原料价格的新一轮上涨,普京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基本建立。

在这一过程中,普京依靠了出身克格勃的他的前同事们。尽管克格勃本身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批评,但这些人又是前苏联体制内培养的效率最高、执行力最强、对领袖最忠诚的精英群体,也是苏联解体时社会地位、声誉和物质损失最大的群体。

经济班子中的一些自由派人士反对这一过程,包括被解职的总理卡西亚诺夫和辞职的总统顾问伊拉里奥诺夫——他们反对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反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同“自由竞争”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也证明,这影响了外国投资者对俄罗斯经济的信心。但是,出于对90年代寡头廉价瓜分国家财产的憎恨,普京同寡头的斗争和国家收回战略资产获得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

油价的上涨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涌入的石油美元使俄罗斯预算开始摆脱赤字。在财政部长库德林的坚持下,2004年1月1日,俄罗斯建立稳定基金,从石油价格攀升中获得的额外收入纳入其中。稳定基金中的资金首先用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国家的债务,其余则作为储备,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经济危机。

掌管政府预算和稳定基金的库德林一直坚持谨慎的财政政策。到2008年初,稳定基金被分拆为储备基金(用于危机时的稳定)和国家福利基金(用于弥补退休金赤字)时,其总额已经超过1500亿美元。同时,行业部门则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用预算资金发展经济,实施大规模政府投资。直至今日,这都是财政部同经济发展部之间的争论焦点。

得益于预算收入的增长,福利政策改革被俄罗斯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2005年1月1日,国家福利货币化政策正式出台。根据该政策,各类居民此前享受的国家福利被取消(包括免费使用城市公共交通、免费药品和疗养、低价使用水电煤气等市政服务),取而代之的将是政府以卢布现金形式发放的补贴。政策在出台后的几个月内遇到了社会的强大阻碍——人们还无法适应多年以来享受免费福利的突然消失。在俄罗斯政府多次上调补贴费用,并承诺按照通货膨胀率每年提高后,福利货币化政策逐渐被公众接受。但也正因如此,俄罗斯预算背上了庞大的社会开支负担,退休基金也面临亏损。

2005年9月,普京提出了实施国家优先项目的计划。其实质是利用国家预算的资金和政府的行政资源,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和农业四个领域实施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具体项目。

在普京的第二任期内(2004至2008年),俄罗斯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居民收入也快速增长——这是高油价、高投资带来的。同时,俄罗斯未能避免高通胀——年均通胀超过8%。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的执政,除了其本人的意志力和坚决果断的品质(叶利钦语)之外,其政策还有很高的执行力和平衡性。普京把握住了经济决策中自由经济学家和强力集团的平衡。前者的代表包括财长库德林、央行行长伊格纳季耶夫和前经济部长格列夫等。他们强调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国有企业透明度。而强力集团则倾向于国家控制和监管。

2008年,梅德韦杰夫在普京的支持下成功赢得总统大选。作为总统,梅德韦杰夫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国家制度的全面完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司法制度)。但是,俄格战争、金融危机和森林大火严重阻碍了这一进程。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跌了8.7%,大量资金外流,以汽车生产为代表的制造业下跌超过40%。尽管稳定基金注入银行业和实体经济避免了类似1998年那样的崩溃,但受影响程度严重暴露出俄罗斯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缺陷,诸如对油气价格的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效率低、私有财产保护不力、垄断行业膨胀以及腐败横行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进入2010年,随着经济的缓慢复苏,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了“现代化的俄罗斯创新发展”之路。梅德韦杰夫强调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力,要求政府官员退出国有企业管理层并进行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这时候的私有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预算收入,而是减轻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回顾苏联解体后的这二十年,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制定逐渐摆脱了理想化的色彩。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高效的、能够独立于行政机构良好运行的经济体制,为俄罗斯的智力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同时减少国民经济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过度依赖制度。同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俄罗斯还处于这个过程的初期——人为和传统的因素仍占主导。就目前而言,由于俄罗斯大选的前景尚不明朗,梅德韦杰夫提出的政策和战略能够多大程度上实现仍有待观察。(作者系莫斯科大学经济学博士)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