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计划背后 陈天桥再造盛大

2011-10-24 07:1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杨阳 盛大(纳斯达克:SNDA)未来会变成一个十分神秘的公司。

10月17日,盛大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天桥计划以7.36亿美元来收购盛大互动娱乐陈天桥家族尚未持有的31.6%股份,以实现对盛大网络的100%持股与私有化。

这让很多机构出乎意料。罗氏证券认为,盛大的估值很好,市盈率只有20倍,考虑到这家公司未来几年的花钱速度,根本不可能因为股价而考虑私有化。

而从盛大历时两年的集团化计划来看,私有化只是陈天桥集团化大战略下的一个中间环节。

集团化布局

起始于2009年年底的盛大集团化是陈天桥最重要的工作。这本身也是由陈天桥发起的一次盛大内部变革。原因是盛大这些年来的投资越来越多,盛大整体都在面临一个二次转型。

从游戏到内容,再到建立一个全面的互动娱乐产业链,这是陈天桥心里当时对盛大版图的梳理,盛大的业务正在按照这个构想推进,逐步进入了视频、音乐、文学、影视等领域。

但是在业务转型的同时,怎样在管理上有新的体系来支持就成了陈天桥的一个难题。陈天桥于是计划集团化,即盛大的后勤总的支持工作上归到集团,各个公司按业务发展。

陈天桥的目的,是把盛大改造成一个“小集团、大企业”的架构。让各个子公司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向前冲。陈天桥的设想是,集团的职能就为每个分公司服务,保证他们的活力。集团则通过董事会在各个子公司之间形成一个沟通的桥梁。当时陈天桥给下面子公司的权限非常大——“法无禁止皆可行”。

盛大内部的这个调整在迅速推进。2010年年初就基本完成了架构的梳理。当时成立了六大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财务、企业文化、信息化、战略整合和风控。其中战略整合系统由陈天桥自己亲自负责。这六大系统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集团整体情况。

陈天桥还对子公司做股份制改造,试图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子公司的负责人——整个盛大集团化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放权的过程。

事实上,盛大的这一设想十分完善。只不过盛大的业务线铺得较长较广,各个业务线分散了精力,企业文化、产品业务和商业模式怎样能够整合成为一个挑战。

而除了盛大文学做得有声有色外,酷6已经基本被排除在视频网站的前列,专做版权生意的盛世骄阳也没能按照既定目标发展为一个“云中剧场”。效益日益下滑的华友无线被上收到集团进行“再孵化”。

2009年,湖南广电与盛大合资成立过“盛世影业”。同年,盛大投资LBS成立了“盛大天地”——取意于“云游天地”,主推切客概念。此后又成立了做支付的“盛付通”公司。但这些子业务线的投入尚处在培养过程中,都未能在短期内给盛大带来回报。

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无论这些子业务线未来如何上市,都与上市公司盛大网络在财务上牵连。在一定程度上,会令这些业务处于被动地位。

这些公司要么拆分后才能独立上市,或者就只有一个选择,让盛大集团私有化,然后再让各个子公司“各奔前程”。

如果私有化,就要找个低点,花最少的钱,把股权买回来。

私有化时机来了

做出中国概念股财务造假报告的美国市场研究机构浑水公司(Mud-dy Waters research)恐怕没有想到自己帮了陈天桥一个大忙。

资深互联网专家刘兴亮透露,陈天桥私有化并非由于股价下跌和业绩压力而产生的决定——这件事情已经酝酿好久了。

但由财务造假引发的中国概念股大跌却无疑是给陈天桥送上门来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几个月以来正是中国概念股上市公司的低谷,很多基金和机构不仅是暂缓投资,而且在杀跌,卖出。一位美国券商透露,这些投资机构并非不喜欢中国概念股,而是因为中国概念股的财务造假、下跌等消息缠绕,他们不愿意让自己基金的投资人在基金投资名单中看到还有中国概念股的存在。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认为,今年上半年有些大事令大家对未来的判断产生了影响,使投资圈发生了分歧。一方面中国概念股的疯长让一部分人感觉已经出现了严重泡沫,很多风投认为估值已经很高了,开始对被投公司是否能够实现一个很好的增长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确实有个别公司财务造假,这也给了投资人一个不好的感觉,投资者信心受到了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投资决策。

根据盛大201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盛大在第二季度中回购了33.63万份美国存托凭证(ADS)。

事实上,善于长期布局的陈天桥早就在持续回购自己的股份。

盛大在2010年6月2日公布的一季度财报里,就宣布过2亿美金股票回购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盛大网络被授权回购价值最多2亿美元的在外流通美国存托凭证——此前一个季度中,盛大已回购了15.18万份美国存托凭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