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价暴跌之后:谁吞噬了巨大差价?
导语:

种昂

“今年生姜大丰收,可一上午就开了两回秤。”亓延峰眯着眼看了一下快到晌午的日头,伸了个懒腰。

一个油漆剥落、满是斑驳的红色旧课桌上,躺着一个被老亓压得褶皱不堪的小本子。上面东倒西歪地记着两行,“435斤,0.2元/斤”,“310斤,0.2元/斤”。

亓延峰是“中国生姜之乡”莱芜市莱城区所辖寨里镇生姜批发市场一个收姜点的老板。疯狂的“姜你军”已从去年的历史高位暴跌至近十年的最低点——0.2元/斤。姜农如按这一价格销售,每亩将亏损两三千元。与当年的人头攒动相比,如今的姜市门可罗雀。

然而,产地生姜价格暴跌的行情并未传导至市场末端。尽管产地收购价暴跌至历史低点,可终端市场价格比起正常年份仍然居高不下。

眼下,生姜市场两头受损、中间断裂,“滞胀”现象开始显现。

十年最低价格

10月份正是一年中新姜上市的日子。25日这天上午,亓延峰7点半就早早地把大红秤搬到了街口。“去年这几天,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天到晚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方面,姜农会把家中存储不下的鲜姜卖到像老亓这样的收购点;另一方面,各地的客商也会纷纷前来找他们代购代销。

老亓就记得,去年的10月,生姜的收购价已到每斤3元以上,前来卖姜的姜农排起了长队,下单采购的客商也蜂拥而至,他一天就能在批发市场上收个四五千斤。可仅仅一年光景,生姜就暴跌至0.2元/斤,整个批发市场人迹罕至,这个月的收购量也只有去年的两三成。

生姜本有“贵三年、贱三年”的说法。1996年生姜曾达到每斤12.5元的高价,2006年生姜价格曾跌到每斤四五毛钱。可从今年春节后,当地的姜价就一路狂泻,4月到7月降速最快,直至0.2元/斤。在老亓印象中,这一价格可谓是近十年最低点、“跌到脚后跟了”。

正说着,邻村的赵大爷开着三轮摩托前来打探行情。当他得知,每斤0.2元的市场收购价时,刚才兴冲冲的神情荡然全无。因为这一价格比半个月前更低了。

赵大爷家里三亩多地,今年他家丰收了两万多斤大姜。2010年姜价奇高,赵大爷舍不得卖,至今家里的姜井中还存有上万斤。半个月前,他把家中无法储藏的2000多斤鲜姜以0.35元/斤的价格卖给了老亓。他从老亓手里拿到的钱也只是去年的一成。

他掰着裂纹纵横、黑黝黝的手指盘算道,一亩地产8000多斤,去年姜种奇贵,可达4.5元/斤,每亩地需800斤姜种,加上化肥、农药、人工,一亩地总成本就要5500元。如果按0.2元/斤的价格销售,一亩地就要赔3000多元,“连买姜种的钱都不够啊”。

莱芜市莱城区是中国的“生姜之乡”,有2000多年的生姜种植历史,已成为全国生姜销售的集散地。全区生姜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年产生姜43.74万吨,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以上,占山东种植面积的37%。

“莱芜种姜历史悠远,多年来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但受2010年姜市价格暴涨诱惑,莱芜周边地区以及山东胶东一带、河南、辽宁等地农户在2011年春开始大面积种植。”莱芜市农业局一位负责人分析道。

2010年,当地生姜收购价一度冲过6元/斤的大关,一批姜商在一夜间暴富,村里小轿车、大别墅猛然间多了起来。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徐坤表示,农民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大种植,今年全国生姜种植面积增加30%至40%,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山东省生姜种植面积增加50%。

莱芜市农业局上述人士指出,去年姜价高涨到每斤6元以上,姜农惜售,现在还有一半以上存在姜井中。这使得今年鲜姜无法完全储存,只能卖掉。而其他地区刚刚改种生姜的农户没有姜井可存,也只能仓促运至主产区进行抛售。供给过多,姜价自然暴跌不止。

断裂的链条

按说产地收购价暴跌至0.2元/斤、不足往年的一成,终端零售价格本该相应大幅下调。可事实并非如此。

在济南银座超市,这里“燎原”大姜的价签赫然标着7元/斤,而阳光100菜市场生姜的价格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仍要4.2元/斤。尽管这一价格比起去年同期七八元一斤的畸高行情下降了不少,但与2008年、2009年等市场价格较为稳定的年份相比,却处于同一水平。上游暴跌至历史最低点的行情却并未能有效地传导至终端市场。

一般来说,“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现象只会出现一个。奇怪的是,如今两种现象却同时显现了。更令人感到蹊跷的是,上游与末端的环节都未能从中受益,巨大的利润空间就应该在中间流通环节。可事实上,中间商们也是叫苦不迭。

在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生姜批发市场上,一位来自德州富鑫经贸有限公司的刘经理介绍,今年宏观经济通胀压力较大,各种成本纷纷上涨。如,蔬菜搬运的人工费已从去年每人每天的80元,上涨到100元,甚至120元;包装费也增加了近乎一倍,从去年每斤八九分涨至一毛五;运费由于油价的上升,更是占据了菜价上涨的大半。

前些天,刘经理从莱芜以0.4元/斤的价格收购了1000多斤,运至德州当地的批发市场,包装费、运输费等各种费用摊到每斤生姜中,成本约在0.9元至1元,在批发市场销售则要在每斤1.3元左右。总共算下来,来来回回两三天,他们几个从这趟生意中只赚取了400多元。“越是价格暴跌不止,越是不敢贸然出手。即使收购,量也很小,否则就会跟着姜农一道血本无归了。”近些天,刘经理一直在莱芜生姜批发市场观察,他表示,目前生姜市场大多有价无市,流通链条基本处于断裂状态。

莱芜市清利源农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姜出口为主营业务的大型贸易公司,具有自由进出口权。总经理王利清告诉记者,由于生姜价格暴跌,原来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客商已经停止了进口,他已有一个多月没有收到生姜的出口订单。

据《食品商务网》的统计,10月25日北京、山东、江苏、河北各地批发市场价格大多在每斤1.2元至2元之间。

济南市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副总经理刘福水介绍道,在蔬菜价格构成中,运费和终端菜商加价是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中间环节的运费成本可占最终菜价的近一半。在整个流通环节中,一二级批发商销量最大、利润率最低,终端小菜商利润率最高,但销量最少。有80%的蔬菜零售价是批发价的一倍左右。像生姜这样的调味品,小菜商每天销量有限,利润也很微薄。

“滞胀”之谜

眼下,生姜产业链两头受损、中间断裂,陷入了僵局。表面上看,蔬菜哪个环节都没有取得暴利,巨大利润空间如何凭空蒸发,却让许多姜农和姜商不得其解。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姜农到终端小菜商,每个环节都在对飞涨的成本抱怨连连。莱芜一位蔬菜批发商告诉记者,表面上看他对二级批发商的售价较之前差价大了许多,但却被飞涨的人力成本、包装费用、运费把利润抵消了。实际上,他所得的净利与以往相比,非但未增反而少了。

山东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指出,“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之所以并存,其实并非中间商们攫取了巨额利润,而是被无形的通货膨胀在悄然间吞噬了。在通货膨胀中,各种生产要素价格都在飙升,使得每个销售环节都比以前要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化解。

此轮生姜危机正是根源于去年市场的泡沫。2010年,我国通胀整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社会大量过剩资金涌入农产品市场。一时间,生姜、大蒜、普洱茶,大豆、辣椒、金银花,纷纷遭到游资狙击,价格飙升十倍,甚至百倍。受此影响,今年农户对于去年价格暴涨的农产品格外青睐,纷纷改种,导致今年市场供给过剩,价格暴跌。

有学者表示,要解决上述“滞胀”现象,应改变目前一家一户分散式耕作、盲目跟风种植,流通环节过多等现实问题。但也有专家认为,前几年极少发生这些现象,但近年来土豆、白菜、生姜市场却接连出现,要解决部分农产品“滞胀”问题更在于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