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会崩盘吗?
导语:

于华鹏刘伟勋

10月29日,天奇股份三季度报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无锡天奇竹风科技800kw 竹质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因技术成熟度等不够,陆续出现质量问题,目前处于停产阶段,公司将天奇竹风科技的净资产4440 万元全额计提损失。”

风电上市企业近日纷纷公布三季度报告,在风电企业毛利率、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同时,风机行业正发生某些“质变”:零部件凸显批次性问题、质保期悄悄延长、国有风电开发商垂直并购整合正在进行……这些或远或近的隐患,让本已身处寒冬的风电行业或再临考验。

风电,会崩盘吗?

伤不起的风机

日前,多家风电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度报,从业绩来看,销售和资金情况仍不乐观。数据显示,金风科技、中材科技和天马股份的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94.2亿元、16.35亿元和24.07亿元,同比下降13.52%、13.44%和6.74%,与此同时,三者的前三季度净利润也仅为6.15亿元、0.93亿元和3.76亿元,同比下降59.85%、35.59%和22.32%。

这是一个信号,释放了中国风电产业开始导向买方市场,上游的设备制造产能已超越下游风电开发市场需求的转变事实。

同时,也预示了风机行业产业正式迈入“风电寒冬”。然而,寒冬之后必有春天,市场调整期的倒风寒并不可怕,亟须警惕的是,顺着曝光的资金链,来自产业更深处的“晃动”将是风电产业真正的危险。

天奇股份(002009.SZ)日前公布的三季度报称,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无锡天奇竹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奇竹风)与主机厂共同研制开发的800kw 竹质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经过一定时间的风场运行后,因技术成熟度等不够,陆续出现质量问题,对公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对此该公司表示,在预计 2011 年度经营业绩时,鉴于损失的补偿尚未最终确定,且天奇竹风处于停产阶段,以最大风险考虑,公司将天奇竹风科技的净资产4440 万元全额计提损失。但目前本公司与主机厂尚未谈定具体损失的补偿方案。

据本报记者了解,这批数量为100套、合同价格7040万元的竹质叶片主要是浙江运达风电采购。一位原天奇竹风的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提供给运达的叶片,质量问题主要出在叶尖刹车和叶根开裂上。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当时对做叶片不太懂”。

对于这些叶片的损失,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赔偿的话,按照叶片保守价格120万每套计算,估计损失1个亿左右”。

按其公司未经审计的数据,截至2011 年9 月30 日,该公司总资产5014 万元,总负债 574 万元,净资产 4440 万元。如果按照上述估算赔偿,对于该公司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风机零部件出现质量问题并非今年才有。此前,永济电机为东汽风电提供的一批电机在2008年前后因质量问题而更换和整改。“我们当时用了200台,后来出了问题就更换了一部分,余下的一部分进行了改造。”东汽风电事业部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风电的快速增长肯定有一个代价,就像高铁一样。”

而国内风电叶片主要提供商之一的中航惠腾,去年其叶片因为胶黏出现质量问题而导致部分风场的风机叶片开裂。

“最大的危机在于零部件的批次性问题。”湘电风能副总经理龙辛对本报记者表示,“像叶片,1.5兆瓦、2兆瓦的风机三个叶片的价格在120万以上,如果叶片一通电就坏掉,批次性的更换费用上亿元不止。”

龙辛认为,目前国内风机零部件的最大风险在于没有充分验证之前就大量生产。“风机的故障集中期是3-5年,风机质保一般为两年,按此来算,风机安装需要半年,再发电两年,这就将近三年了。风机不是一开始就出问题,如果1年11个月的时候出问题,那时风机已经生产几百几千台了。这才是巨大的风险,所以说大批量上马并不一定是好事情。”

一位业内人士更是对本报记者表示,早些年,很多风电制造企业为了上市和IP0,大批量的生产整机和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和整机目前开始进入问题和故障的“显露期”,如果出现批次性问题,对整个风电行业来说,将不仅仅是洗牌的问题,“上市的企业大多是风电行业靠前的企业,一旦出现问题,这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风电企业很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不仅如此,该人士还透露,很多风电设备企业急功近利,研究几个月就推出一款新机型并迅速批量生产,这是很不负责任和危险的。“在国外,从研发到制造样机需要5-8年,样机运行两年,也就是说,国外的新机型最少需要8年才能投产,这也规避了风险。”

对此,三一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佳梁日前在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也曾表示,目前国内安装的4000万千瓦的设备,蕴藏着巨大的质量风险。

“今年我们派人到下面调查,出现的质量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风场可能两三年都不能交运,有些公司产品出厂连个实验台都没有。”吴佳梁称,“我们的电力设备是要做20年打算的,在目前行业的态势下,但国内的设备哪些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表示很大的怀疑。”

而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据其了解,目前有一上市公司早期产品的齿轮箱40%需要更换,而一个齿轮箱的更换成本至少需要120万元,其机型的齿轮箱产量有1000多台,更换的话将超过12亿元,“这是要命的”。

“我两个月前去中广核甘肃公司,他们有的发电机已经换了三次了,一台发电机大概40万元,而换一台的费用不止20万,光吊车费用就要8万到10万,而且一天换一台也不一定能换好。”龙辛称,如果批次性出现问题,还将直接对供电造成直接影响。

“目前在中国前十名的公司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龙辛称。

质保延长噩梦

如果说批次性的零部件质量问题或将成为行业的巨震,那么风机整机和零部件的质保延长,将是这个噩梦的催化剂。

目前,风电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聚集了众多参与“风电投资热潮”的风机企业,仅风机整机制造商,据不完全统计,就已超过80家,而在这些企业中,排名前十的企业产能占据了国内市场的80%,前十五名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5%。

然而产能虽然集中,但由于参与者众多,经过竞争和压价,最后的中标价格几无利润。

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的风电整机价格已经从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当前的3500元/千瓦以下,降幅近50%,而毛利率也随之降低,以金风科技为例,其2009年的毛利率为32%,而2011年三季度的毛利率则大幅降低至18.62%。

不仅是整机厂商,风机零部件企业在经历2008年的“风光”后,价格也因市场供求关系的急转和价格战一路走低,叶片、齿轮、轴承、铸件等零部件销售均大幅下挫。有数据显示,以同一种风机叶型为例,今年5月与2008年同期相比,其价格跌幅高达46.7%。

销量方面,瓦房店轴承集团营销策划部总经理宫军义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公司今年轴承销售量增幅仅10%,此前几年销售增幅均在30%以上,销量明显放缓。

北京京冶轧机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虹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市场的不景气,其公司去年停顿一年观望,“这几年零部件基本上在跟整机场跑,整机商搞1.5兆瓦,轴承就弄1.5兆瓦的模具,现在弄3兆瓦,就要重新搞3兆瓦的模具,但上一批的模具可能还没有产生利润,就闲置了,弄得很被动。”“现在问题是,整机和零部件方面的利润只有不到10%,以整机为例,而按照付款规定,10%的风机款需要在质保期后交付,也就是说,利润是扣在风电场开发商那里的,如果质保期出了问题,连利润都拿不到。”龙辛表示。

据记者了解,以两年质保为例,预付款支付方式为合同签订后一周内支付设备款总额的30%作为预付款,当合同设备到达买方指定的卸货地点,验收合格后,开据17%增值税发票,买方在30个工作日内支付合格设备款的30%,风机运行30日后再支付合格设备款30%,剩余10%设备款作为质保金,质保期两年。

也就是说,被整机商视为利润的10%设备款要在质保期后给付。但一个新的状况是,鉴于当前风机质量问题频发,风电场开发商几乎全部提高了风机的质保期。

据本报记者根据采访的风电企业采访提供的质保期统计,风电整机的质保期已经从之前的两年提高到3年、5年和十几年不等,而有的企业为了拥有市场份额,更打出质保20年的口号。

然而,风机的寿命理论上也只有20年-25年,而且目前最早的一批风机运行也不超过10年,兆瓦级的风机更不超过10年。“现在有些风电场业主要求大部件要保20年,如果是这样,所有签出去一两千台的合同的公司,理论上讲都已经破产了。”龙辛表示,“以签5年质保合同为例,由于现在利润特别低,而且利润押在业主手里,先不说零部件会不会出问题,企业在第三四年的时候就无法维持运营了,运营的钱哪里来,这是个巨大的问题。”

龙辛同时表示,一旦延长质保,下游业主的风险要么传递给整机商,要么传递给零部件商,“如果零部件商的质保期高于整机商,压力就传导到零部件生产商了,但不管怎么看,目前的风机风险几乎都集中到了设备制造企业,业主掌握了全部话语权。”

国有垄断风险

然而,在风机的批次性更新和质保困局将导致的行业“淘汰赛”背后,一条隐藏的风险也已经渐露苗头,并很可能重构当前的风电格局和排序,建立新的秩序。

一家风电整机商在国际风能大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对这股“势力”的担心,“像大唐、国电等国有发电集团已经开始涉足整个风电产业链,虽然现在才刚有雏形和苗头,但一旦链条对接,既是业主又是生产商的这些国企很可能垄断这个行业。”

以国电为例,其旗下国电电力和龙源电力主营大量风电业务,其中龙源电力为国内最大的风电场开发投资企业,而同时,国电旗下2007年成立了国电联合动力,主营风机整机制造和相关核心零部件开发,短短三年不到就跻身国内整机制造商排名前五。然而据国电联合动力的内部人士称,该公司的规划为行业前三。

有资料显示,国电联合动力的迅速成长与上述两家“国电系”兄弟公司关系较大。数据显示,国电联合动力成立后,60%-70%的风电整机主要销向了国电电力和龙源电力。

而更“密切”的是,通过国电联合动力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到,国电联合动力的70%为国电子公司国电科环持有,而龙源电力更是持股国电联合动力达30%。

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种双重身份将很容易形成新的行业垄断。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更重要的是,这些国企公司进入行业较晚,技术的获取更加先进,其他企业遭遇的批次性问题基本可以忽略,而且,在洗牌前夜,具备了国企背景的风机制造商依托业主方的便利和集团公司的资金流支撑,迅速跻身行业前列甚至龙头位置。

不仅如此,曾有消息称,按照国电集团的规划,将通过相关公司的资产整合对风电产业进行“分工”,其下属长源电力将主要进行风电设备的制造,而龙源电力将主打风电场开发投资,由此,一条清晰的风电产业自己链条雏形毕现。

而同属国企的大唐集团也加紧了这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今年7月28日,大唐集团以70%股权控股国内风机整机制造商华创风能。收购后,大唐也完成具有“风电场开发商”大唐新能源和风机整机和设备制造华创风能的风电产业链的初步雏形搭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风电市场的洗牌将加速到来。随着零部件批次性危机和质保困局的出现,以及《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的即将出台,风电行业将在快速发展了近10年后将迎来最大范围的“淘汰赛”。

而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表示,最后能够留存在市场上的整机制造厂商不会超过10家。“没有了价格的死拼,更利于风机质量和服务的提升,竞标的权重就会侧向。”林伯强表示,经过这次洗牌,中国风机产业发展将从“价格为王”的混战阶段进入到“质量制胜”的群雄割据阶段。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