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行百里而半九十
导语:国际化也许是野心勃勃的中国企业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实际上,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迈出了小心翼翼的一步。

经济观察报 张邦松/

国际化也许是野心勃勃的中国企业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实际上,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迈出了小心翼翼的一步。这个过程伴随着太多艰难与失意——这似乎是国际化的新生力量们所无法回避的。但这些先行者的尝试意义重大,因为当我们此刻再谈论国际化问题时,视角、高度和底气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

作为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波长期致力于观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并对此颇有心得。埃森哲在近期推出的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报告《行百里,半九十:中国企业通往国际竞争力之路》中提出:全球化的前提是具备国际竞争力,唯有能在全球市场进行竞争,中国企业才能自立于世界优秀企业之林。这份报告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上,并认为,“此时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有着特别的意义”。报告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企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所处的位置,给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再定位。

“中国的企业经历了十年的春天、十天的夏天,十年的秋天,现在又面临着要迎接可能十年也许更短时间冬天之际,我们在探讨中国大企业转型,特别是探讨中国的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追求新发展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王波说。

经济观察报:有这样一种质疑,中国有很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市场就是全球最大的市场,那我们为什么还非得要走出去?光把内需市场做好行不行?

王波:我是这么认为的,一方面,先注重国内市场不错,中国本来这么大一个市场,如果说你在中国这个市场都做不好,走向海外、国际化可能无从谈起;但是另外一方面,你不能说是因为这个,我就不要从这个国际市场的视野来看我这个企业。因为这不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现在国际化是一种趋势,不是说我走不走出去,而是你必须要走出去,你不走出去,别人会走进来跟你竞争。所谓国际化,更多的不是说的你人是不是到国外去了,你企业是不是到了国外去了,你是不是有国外的资产了之类,更多的是你能不能按照一种新的全球化的理念和规则来运营企业?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企业,哪怕是很小的企业,也应该培养这种国际化的视野。

经济观察报:近年来有许多中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的尝试,比如说像TCL、联想。回过头来看,无论最终结果怎样,这个过程都非常痛苦。是否其他的一些国家的,比如说像韩国或日本的公司在国际化过程当中,也会有类似的痛苦经历?

王波:走出去肯定要痛苦,不痛苦倒变成例外了。就像是生孩子是好事,哪有说生孩子不痛苦的?这个痛苦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对于其他的国家来说,也走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刚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因为对自己的定位、对对方的市场认识不清楚,吃了很多亏,也经过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中国的企业跟其他大部分国家的企业相比,可能有一个更加痛苦的过程,为什么?韩国、日本虽然是东方文化,在语言上、文化上、历史上跟发达国家市场都有区别,但是这些国家在开放和与国际接轨方面,比我们要先走好几步。因此除了这种文化上、语言上的差别以外,所谓价值的认同,经商的方式,韩日企业应该是没有太多的障碍,企业就是企业,不像中国,对于企业可能有不同的演绎和解释。我们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国外的市场不了解,对国外做事的方式不了解,但最根本的是从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的商业化,也就是说你说话的语言,和你对话的平台,跟外头是不一样的。

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要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管理人才,但是现在中国很多国企管理者是国家任命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地换成职业经理人,另外我们也没有那么长的西方管理传统,没有那么强大的职业经理人储备,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王波:所以说国际化是行百里而半九十,这个事情非得做,这一步非得迈出去,但是领导力的培养,人才的培养不那么简单。现在国有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我们企业的管理层、主要领导人都是组织定的,因此他不一定是最符合这个企业和未来国际化要求的。现在我们一些国有企业的高管,其最高目标更多的不是把这个企业进一步做大,做成一个全球最牛的企业,更多的是怎么能够把企业作为一个平台,跳板,能够成为更高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这种领导的培养,这个公司治理的机制,如果不改变,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就会有障碍。

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那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作为一个拥有30年市场经济成功经验的国家,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有没有一些自身的优势,或者说特点?

王波: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既是一种趋势,现在也确实是很好的时机。

首先,金融危机以来传统的发达市场,发达国家的企业,确实遭受了重创,这对中国企业是一次机会。从资金实力看,现在中国国有企业不差钱,他们要出去搞兼并收购,国家无论从资金上、政策上都会给予支持,这在国外的企业是没有的,也是中国企业目前的优势。

其次,中国本身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以前我们走出去或者要寻求合作的时候,对方不一定有兴趣,但是现在如果我们把海外市场、中国市场统筹起来看的话,中国企业的介入以及合作,就变得非常有吸引力。

经济观察报:现在整个国际经济环境跟金融危机前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出,这是不是也给中国企业国际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王波:国际经济环境,大家都在弱势的时候,大家都缺钱的时候,你实际上可以看到,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或者购买资产,国外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但是没办法不低头,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时机。但是我担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谨慎地告诫中国企业的原因——现在我们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自己感觉的那种水平。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不是头一次,也许经济危机会延续一段时间,但是作为经济规律,它肯定有复苏上升的时候,一旦世界经济复苏,究竟谁能够在新一轮经济大潮中占据先机呢?我觉得还是基础好的企业,西方企业在这些方面应该是比我们更有优势。我们今天看到的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中国500强,再过十年,是不是你还在里头?日本企业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和我们如今的情况很相似,当时日本很多排名居前的都是银行,现在看他们还在不在?中国的企业是否需要考虑,我们会不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觉得可能会。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