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选秀”升级 沪深交易所混战
导语:

150

黄利明 张勇

王先生是一家节能锅炉企业的副总经理,从2009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为他所在的企业上市忙碌。

这家节能锅炉企业2010年的净利润超过了1000万元,2011年的净利润有望达到1600万元,最近两年的营业收入也均超过了5000万元。单以财务指标而言,这已经超过了创业板IPO“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的标准。

但是,王先生现在越来越觉得,两年多的努力或许依然不能换来A股上市,一脚踏进上市标准的门槛,却也只能当个IPO门口的看客。“问题就是目前业务规模‘还不够大’。”王先生说,“即使我们已经满足了创业板的上市标准要求,但投行还是建议再等几年,利润达到IPO标准的数倍之后再提出申请。”

站在IPO发行要求里却充当看客的并非少数,而依照国家标准列为中小型企业的公司更是成为中小板、创业板选秀圈里的看客。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目前中小板、创业板(下称“两板”)上市公司916家,按行业对照工信部等四部委最新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标准(下称“国标”)比照,两板公司上市前一年的营业收入全部超过了四部委小型企业的上限。截至目前,两板只有中大型企业而无一家“国标”的小型企业。

这样的局面也造成了目前上交所和深交所之间上市资源竞争加剧,两个交易所之间的板块定位也出现错位现象。

小企业无缘IPO

    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按16大行业分类制定了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标准(各行业标准不同)。

根据IPO发行财务指标对于营业收入的要求,创业板为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中小板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3亿元。

国标定义的“小型企业”营业收入区间,除建筑业(300万元≤营业收入<6000万元)外,其他行业上限则均低于5000万元。同时,绝大多数行业小型企业标准还远低于5000万元,最低的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小型企业的营业收入上限仅500万元。因此,按创业板上市条件“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00万元”对照,仅建筑业小型企业能满足,其他行业小型企业的营业收入上限均不满足。而目前创业板有两家建筑业上市公司,但两公司的营业收入也都较多地超过国标的小型企业6000万元上限。

小企业无缘创业板,登陆中小板则更无可能。本在IPO选秀圈内的国标小型企业,却都被排除在“IPO”之外。

国标的中型企业标准,除物业管理(营业收入<5000万)以及无营业收入标准的两大类行业外,其余行业中型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限到上限普遍为“1000万至2000万”-“1亿至4亿”,部分满足“两板上市条件”。但在以接纳中小企业为主的“两板”,国标的中型企业也不占多数。

根据WIND数据统计,比照上述国标的“中小企业”标准,分析现有“两板公司”上市前一年营业收入区间,结果显示,目前各行业在“两板”上市的公司916家中,符合国标中型企业标准的331家,仅占36%,超过其上限的498家,占比54%。两板上市公司大多数上市前一年就已经是大型企业。

同时,大多行业的“两板公司”上市前一年营业收入的平均值远高于中型企业标准上限。以创业板为例,已上市公司营收平均值最低也达1.4亿,最高10.8亿。已经很难再说这些公司是创业期的企业了。

被抬高的标准

事实上,即便符合规定的上市标准,中小板、创业板真正的上市标准也在被隐形抬高,这正是上述王先生所在的节能锅炉企业等面临的尴尬。

“如今创业板的挂牌企业净利润都在3000万元以上。”上海某大型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不会有投行真的按照现在标准的下限去申报项目的,这样报项目就连公司内部的评审都过不了。”

WIND数据统计显示,已上市和过会的282家创业板企业,上市前两年累计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仅有新开源、宝德股份两家,而智飞生物更是高达4.21亿元,远超中小板标准。同时,统计创业板当年已过会企业过会前一年净利润平均数显示,2009年为3918万元,2010年飙升至5393万元,今年虽有下降亦高达5056万元。

据本报了解,各家保荐机会在做辅导时也会告知企业,不要急着去申报,仅仅达到上市标准的下限去申报几乎是没有机会的。

据悉,早期也有投行将刚刚达标的项目报到证监会,但是被无限期地推后。这种情况与被否决的代价相差无几。因此,目前投行业界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最近两年甚至最近一年利润达不到3000万元的项目一般不报IPO申请材料。

据记者了解,证监会内部也左右为难,受到众多外部条件的限制,即便咬紧牙关去审核,依然不断会有业绩下滑、虚假披露等情况,一旦放开标准恐更加恶化,因此也感叹这需要整体的法制和市场环境完善。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执行总经理说,深交所中小板和上交所主板的上市标准基本没有区别,只是一个资源在两个交易所分配平衡的问题。现在IPO资源小型化、分散化、民营化的趋势比较明显,按照现有的已上市企业情况比照,IPO潜在资源向中小板、创业板集中。短期内不能板块划分清晰的情况下,就只能对上市资源进行行政性的分配了。

大量企业IPO选择在深交所,而上交所的主板却是数量锐减。最重要的原因是深交所市盈率相对较高,募集资金也更加丰厚。

这也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关注。

据本报了解,今年7月份,上交所就组织了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多家老牌券商进行座谈,希望这些券商组织力量进行关于沪深两个交易所职能定位和上市企业挂牌标准方面的研究。

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什么结果。据悉,直接的原因是没有券商愿意得罪IPO风头正劲的深交所。在上述券商投行人士看来,“已经明显感觉到两个交易所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对这种课题自然有些顾虑,也不知从何下手”。

◆下转24版

◆上接17版

实际上,最近几年深交所上市资源的“火爆”,除了跟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推出有很大关系外,市场化竞争能力也的确高于上交所。

在上述上海那家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看来,很多投行愿意帮助上市企业前往深交所挂牌有着很多现实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深交所在企业挂牌之前的服务比较好,和企业当地的金融办、中小企业服务局和发改委的沟通也更多,还经常举办上市方面的论坛,甚至在审核过程中还会为企业出谋划策。”

板块定位待清

2010年11月1日,沪深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资源版图曾经做过一次明确划分,即发行5000万股(含)以下的企业在深交所上市,发行8000万(含)股以上的企业在上交所上市,发行5000万股以上8000万股以下的企业可自主选择上市地点。金融企业则以4亿股为界。

同月,上交所发布新兴蓝筹指数上证380指数,以建设多层次蓝筹市场。样本公司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或成熟阶段早期,相当部分属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消费领域。

但沪深交易所过会数量依然差距悬殊,今年以来,主板过会38家,中小板103家,创业板则有105家。

沪深交易所竞争的背后,则是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错位的状况亟待改变。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证监会已经在考虑沪深交易所的定位问题。或许会回到十年前对两家交易所的定位,也就是上交所作为主板市场,而深交所主抓创业板企业。

证监会新任主席郭树清上任伊始,对资本市场下一步的任务做出指示,列为首要的就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其指出,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结构,可以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促进其加快发展。进一步明晰各板块的职能分工和服务定位,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市场体系。

目前深圳的两板上市公司远高于国标标准,小型企业无一家、中型企业占少数、大型企业霸天下。

对于上市标准的板块划分,招商证券投行部董事总经理谢继军表示,通过净利润来划分,而非通过股本来划分是比较合理的。

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则建议,应当及时调整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定位,进而研究适当降低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条件,使得中型企业、优质的小微企业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对照国标,上市最低门槛可适当降低,将优质的小型企业纳入可上市范围。

同时,他指出,国标按行业划分“中小企业”值得借鉴。“两板上市条件”也可细化,结合不同行业实际,考虑分门别类设定不同的条件,使各行业优质中小公司都有机会参与直接融资。

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则向记者表示,创业板和中小板定位模糊,中小板和主板定位有缺陷,但要降低现有上市规定标准不太现实,因为这也有一个市场容量的问题。

一位合资券商总裁表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不可避免地将会遵循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道路进行发展,A股市场很可能将形成类似美国纽交所与纳斯达克及OTCBB等多层次市场的架构。“虽然美国的纳斯达克也有不少大型的企业挂牌交易,但在他们成长为大型企业之前,的确是符合创业板精神的企业。”上述合资券商总裁还介绍说,“我们理解发审委在审核项目时采取以规模作为‘简单’标准的初衷。但是这样的导向将使得真正有成长性的企业可能因此被埋没。”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