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伴随科技转型前进
导语:

沈建缘

10月5日清晨7点50分,张亚勤在手机上的CNN手机版看到了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去世的消息,急忙跑到楼下书房的电脑上发出了一条微博。“一代巨星陨落,感谢你,Steve Jobs!”

在过去三年里,张亚勤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不是一个勤奋的微博作者,却深切地体会着微博时代的科技力量,如何改变着社会、工作和生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博力量

2011年,是张亚勤使用微博的第三个年头,他通过微博参与的大事件包括动车事故、核泄漏事件和空气污染等等,有时候,他会直抒胸臆,有时候只是选择沉默。

在刚开始“玩”微博的时候,张亚勤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有160多万的粉丝。但他了解微博通过大量转发真正实现“N平方”的网络传播效应——让传播的模式从一对一,到一对N,再到N对多的强大。“微博等于短信SNS(社交网站)加上E-mail这三者优势的结合。”

他很佩服自己的好朋友薛蛮子和李开复们,能那样“勤奋”地耕耘自己的微博,而他即便只关注200多人,也常常会漏掉他们所发的消息。于是他希望有一种软件,能帮他把重复转发的信息合并同类项,“因为他们真的90%是重复的,尤其是大事件。”

现在他要求自己把每天用于微博的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便拿出工夫去跑步和游泳,“希望你下次见我的时候,我看起来骨瘦如柴。”他笑着说。

即便如此,张亚勤是各种社交媒体的忠实“试用者”,他几乎注册了所有社交类网站,几乎每天都在微博、开心网和Face-book上“冒泡”,他希望这样能感受到年轻人在玩什么,并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重要答案。

相比之下,用中文进行沟通的微博在张亚勤看来更有生命力——它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尽管现在可能微博还没有赚很多钱,但是它作为一种新的平台有很大的机会,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机会,而且是电子商务的平台。

张亚勤相信微博这种表达方式仍然长期流行下去,除了传播领域的旺盛的生命力外,它代表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实名,实事和实时的”沟通现实。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反映了社会底层的一些现状,让社会事件变得透明。在张亚勤看来,这既是对不公平现象的鞭策和监督,也能更广泛地统一价值观。

不仅如此,“微博是社会的镜子,真实反映了大事件中人们的心态。”张亚勤说。他曾给中央直属机关单位,包括中宣部的领导们讲课。对于微博未来将要面临的更多监管,他认为微博本身并没有改变社会,而是正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为“谣言最后都不会成为主流信息”。

有时候,在旅途中张亚勤会遇到一些陌生人,说是他的粉丝。一次坐飞机看着《乔布斯传》,有人认出他来说,“张总,你们微软的人怎么还看苹果的书啊。”他脱不开与微软的“干系”,但并不希望自己的微博爱好与微软或者微软亚洲研发集团的日常工作挂钩,因为“这不是一个发布产品做广告的一个渠道”。

伴随着科技转型的步伐前行

微博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正是谷歌和苹果崛起的时代。在此之前,微软错过了几次产业发展的机会。张亚勤对微软亚洲研发集团正在做的一些研究和超前的开发感到兴奋,但另一方面也会感到沮丧——很多技术最后没有进入这个市场。“我们浪费了好几年的时间。”张亚勤说,“必须承认我们在执行方面有些问题。其实我们做手机操作系统比安卓和苹果更早。完全有机会做到手机上的Windows和移动互联的Windows。包括技术开发得很早而最后没有成功推出的平板电脑。”

在移动互联发展得最快的几年间,微软正在经历艰难的转型。这种巨大的转型,在微软来说并不熟悉,“当微软从过去成功的企业级业务转向关注消费类产品的时候,微软的转型速度不可能那么快,微软不得不花大量的力气。”

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正经历的转型。张亚勤认为,“都不是技术的问题,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除了有好的愿景、好的战略,还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才能成功。”

2010年下半年微软发布“云+端”战略,将所有重要的战略方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搜索、终端都包含其中。云计算,也可以应用于微软的各种服务本身;改写微软利润的组合方式。

微软全球CEO史蒂夫·鲍尔默曾向身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的张亚勤提出三个要求,首先是继续吸引最聪明的人加入微软;其次是为微软提供更多面向全球用户的核心技术;第三是将研发中心变成业务中心和战略重心,服务新兴市场。

在微软中国的五年规划中,关于云计算、物联网和家庭移动互联领域的研发以经成为重点。张亚勤透露,微软正在向智能电视领域发力,加入基于电视互联的新的市场争夺。“电视正在经历手机产业同样的这么一个阶段,从通信走向IT。无论手机、PC、PAD还是电视,最终都是人机交互,自然界面的人机交互也将改变整个产业。”张亚勤说。

目前,微软亚洲研发集团旗下的研究成果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体感识别等等都有可能用于微软未来的产品里,电视代表的是家庭互联的时代,作为一个终端,它与手机和PC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用户使用体验从个人变成了家庭。

当用户使用基于微软平台的手机、PC、游戏机甚至电视等产品,就会享受到云与端互联的服务。但屏幕后面的这些内容、信源其实都是融合的。“屏幕只是一种呈现的方式。不同人的需求不同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软作为平台厂商,是有机会反超的。”

科学家的教育情结

2011年夏天,在张亚勤的数份报告和几十个邮件申请之后,微软亚洲研发集团如愿搬进北京中关村核心地段的新家。这是微软36年历史上,第一次在本土以外投资盖楼。原因只是因为(条件更好的)上地离北大清华这些知名高校太远了。

2012财年微软计划招募800名新员工,其中近50%将直接来自高校。

一方面,国内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完全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年轻毕业生公务员热度不减、互联网新贵公司高薪加期权的诱惑,也加剧了对人才的争夺。曾有学生在微博上问张亚勤,如何使得微软亚洲研发集团保持对人才的吸引力?

张亚勤回答,“我们的待遇一直都是超一流的!更重要的是提供开发全球核心产品的机会和与世界级科学家工程师工作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工作环境很单纯,大家可以专注自己的研究和开发,没有勾心斗角和办公室政治,也不需要走关系。”

张亚勤努力让研究人员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如他所言,微软亚洲研发集团“每天早上有酸奶,中午有瑜伽,下午有水果”。虽然这不是做出顶尖科研成果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张亚勤认为,“加入微软,除了高薪+期权诱惑之外,我们更重要的是提供开发全球核心产品的机会和与世界级科学家工程师工作学习的机会。”

这代表着微软这样在全球拥有尖端研发能力的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一种态度,那就是让喜欢科学研究的人才能在喜欢的环境中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久前,张亚勤在微博上看到了有关“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大量科研经费流失”的消息时,发了四个字的评论“一声叹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张亚勤都密切关注着中国的科研以及教育领域的发展,虽然“变化是有的,但有些方面变糟糕了”。

“官本位现象在大型科研愈演愈烈也是社会现象的折射。”在张亚勤看来,与腐败相关联的官本位现象渗透到了教育体系和科研机构是一个退步。“严厉的批评是希望进步更快一点。”张亚勤说。

“我觉得有些人的心态太功利化。”他说,“无论是学者还是教育机构,如果以科学研究来作为置换资源的条件,去拿所谓的经费。那么这种体制一定是出了问题了。”

早在两年前,张亚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就曾经表示过这种担心。“中国大学里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国内的科研水平与欧美的差距并没有因为硬件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而缩小。

张亚勤认为,现在的教育体制缺失了一种培养“梦想”的能力,“也许不能一概而论,但太关注眼前已经成为一种通病。但另一方面,国家一些机制,比如“千人计划”就为企业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独立于目前教育和科研体系的新机制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正在给过去的保守体系带来制衡和变化”。

在理想被单纯追求财富和名誉所代替的时候,张亚勤仍希望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因为“追随智慧”而加入微软。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会员,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

微评语

他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100 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也是全球20所大学的客座或名誉教授。如今,微软是他与160多万粉丝交流中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最大舞台

微语录

怎样培养杰出人才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1:教育的理想+科学的理想。在教育导向方面,很多教师和父母在指导孩子选择自己专业的方向的时候,非常看重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和未来薪资的高低,学生很难根据兴趣去选择。“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未来。

2011年11月5日

第二,要建立激励新思维的机制。如同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里所说,现在教育体制有点像流水线,通过标准化、应试化的机制,消磨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可惜的。而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也让孩子们为了获奖而去学习,这种功利性色彩太多的奖项对他们的成长并无太多益处。

2011年11月5日

第三,要有开放的心态。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的、合作的创新,而不是自我封闭的创新。现在我们在创新方面有两个极端化的现象。一个是“山寨文化”,只模仿,不创新;另一种是什么创新都要自己从头做起,不善于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两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

2011年11月5日

如果看美国的企业,业绩利润最近两季度大多超过预期。但美国国债政策及华尔街金融游戏又一次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给刚刚恢复的经济带来不确定性。我还是看好高科技产业和大宗商品——在经济危机中,创新和生活必需品不会贬值。

2011年8月7日

参加JPMorgan年会和几个华尔街大基金经理谈中国互联网公司IPO现象。他们最大的担心是财务造假——这使他们很困惑。我说绝大部分公司还是好企业讲诚信有很好前景的,造假的是很少的公司。不过我们的互联网IPO不仅有估值泡沫担心,更可怕的是信任危机。

2011年6月2日

我坚决反对有些国外媒体关于中国互联网是完全抄袭的观点,中国互联网还是有许多创新的:在创新中模仿,模仿中创新。只要市场化,开放,透明中国互联网企业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最大的潜在危险是“去市场化”和封闭。

2011年1月28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