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画口水仗
导语:在过去的2011年里,已经有多种版本的“微博打假”故事上演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这张是假画。”

这句话2011年一整年里有好些人说过。有的是艺术家本人,有的是艺术市场评论家,有的干脆就是外行。早几年,我们只能从报纸上看到,电视新闻里听到,而且一般这句话印成铅字、从播音员嘴里播出来时,说明这事儿已经闹开了,有定论或者正要打官司。

而现在,只需在微博上一说,就可能引起想不到的后果。事实证明,在过去的2011年里,已经有多种版本的“微博打假”故事上演。我们先来说说眼前的这一桩,它已经从2011跨越到2012了。

艺术家能证明自己吗?

一个月之前,上海聚德拍卖在秋拍中,123万拍出了一幅段正渠油画《烤火》。就在《顶层杂志》把拍卖信息发布在微博上时,艺术家本人看到了,段正渠发了一条:“假画!原画挂在自己家里。”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条微博。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没有什么比还活在世上的艺术家自己出来说话更值得相信。聚德是一家新公司,这是他们第一年秋拍。油画雕塑部主管查海蓝承诺很快给出说法。不久,聚德表示,此画来源很正,送拍的就是段正渠的学生,并附上了委托人的书面证明。

过来一个新年,到了2012,段正渠终于回忆出来这幅画是自己家里挂着的那幅《北方》的第一稿,1993年画的。当时他对第一稿不满意,就拆下画布让学生拿去丢掉,谁想到流入了市场。他在2012年1月3日发表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如果简单说这是谁的,我不得不承认是我的,我毕竟在那块布上折腾了几个月。但这是不是一张画?在我看来那根本不叫画,我自己知道这连个稿子都不是。”这算似是而非的话,实际上就是在不太情愿地承认:我看错了,这就是我的原作。

曾在香港苏富比工作过多年的“20世纪中国艺术部”主管李亚俐告诉我,这幅《烤火》,也就是画家说的“根本不叫画”的第一稿,画布上是有艺术家签名的。“对许多艺术家来说,签名是一件被赋予了庄严性的事。签下了名字,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了。”虽然有这样的判断,但她还是不忍心去苛责艺术家,“打假这件事正常的情况应该是画廊或者经纪人出面,艺术家亲身上火线,让人于心不忍。”同意李亚俐这个观点的,不在少数。

抛开段正渠的个例不谈,不少圈内人认为:“一些艺术家同一幅画画过几十张,自己都记不得总数是多少,要是十几年前画的,细节就更记不清了。要他打假,还不如不打。”所以,有些时候艺术家的证词也不能100%地接纳。

打假与自证清白

有了微博的存在,“这张是假画”传播起来越发的容易了。于是,形成了一种“到处都有假,谁都能打假”的局面。

“微博打假”有一个特点,质疑起来相对简单,要一一对应地去自证清白,说实话,很难。尤其是专业度比较高的行业,当围观群众不具备辨别真伪的方法时,一句话的否定,可能需要花几倍的力气去搜集、发布证据。有些著录、题跋不易懂,有些展览的图册不在受质疑者手中,一般围观群众也不一定有耐心、有知识去做研究。有一些大的拍卖公司,干脆对于这些口水仗不理会、不回应,除非走正规的法律途径,否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实在无暇兼顾。

没过多久,“赝品帝国”这样的词语就出现了。原先闷头忙着征集的艺术市场从业者们都不得不抬起头来,大吃了一惊:什么时候在经济大局中只占一个小角落的、专业度比较高的圈子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范围还扩大成了“帝国”?又或者说,什么时候拍卖公司变成了“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为什么会“弱势”?其间的症结在于拍卖的行规是:不保真。就因为这句不保真,人民群众不由自主恨得牙痒痒,觉得拍卖公司必须受到狠狠的、全方位的监督。这是没错的,任何行业都应该受到“狠狠的、全方位的监督”。对于自身能力没问题的拍卖公司来说,时不时地自证清白一下,也是被动的品牌宣传。

在2011年秋拍之前,建筑及艺术评论家方振宁在微博中点评匡时拍卖的林风眠作品《读书仕女图》:“看签名、仕女造型、仕女的臀部坐在哪?背景是乱涂,简历造假造的不错,都是来自造假老窝的台湾。”匡时的董事长董国强很快就在微博中回应:“林风眠先生1988年应邀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林风眠九十回顾展’,该作品在此展览中展出,并出版在展览作品集中。要当‘打假英雄’请先做好功课。”

方振宁并不满意这个回应,他提出让对方继续拿出证据。董国强大概是想给所有要打假的人提个醒,所以他对这件事很上心。在几天后的秋拍发布会上,他向在座近百家媒体出示了1988年“林风眠九十回顾展”的展览作品集,“这是我昨天花了两万五刚买到的,就是为了让你们看。如果这画是假的,那就是林风眠先生当时糊涂了,把别人的画选出来参加自己的回顾展。”这幅作品在后来的秋拍中以678万成交。

也有一打就着的。

那张假得不能再假的《小女孩》(原作为张晓刚作品)给一家新开张的拍卖公司上了一堂应对假画危机的公关课。

2011年10月18日张晓刚在微博上称这张马上要在北京传是秋拍中上拍的《小女孩》并非其本人作品,微博内容如下:“这幅画一看就是一件很拙劣的赝品,画得真烂,也好意思来混拍。”而在2011年春拍中,此幅91×73cm的《小女孩》曾在北京印千山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五周年春拍“现当代—中国油画专场”中以180万的价格成交。好在悲剧没重演,这只假花没机会再顺着鼓点往下传了。也是因为艺术家本人的这句话,当天下午传是拍卖就撤下了这幅拍品,并坦白并没有认真地鉴定,后来也和张晓刚和解。

数字

中国嘉德

包括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以及名表珠宝翡翠门类,春季、秋季及四场嘉德四季拍卖会共成交两万九千七百件拍品,全年总成交额突破百亿,高达112.3亿元人民币,四件拍品过亿,144件拍品超过千万大关,创出公司成立18年来的最高成交纪录,相比2010年全年75.5亿人民币总成交额增长了48.7%。

北京匡时

在2011秋拍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元人手卷《瑞鹤诗唱和卷》。这件近100年没有面市的拍品,长8米,由6位元人共同书写。因为委托方在美国,并不了解市场,最初谈妥的底价只有60万人民币。在拍卖公司的进一步沟通和阐释下,底价被调整到500万。最后以88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共1.01亿元。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匡时自己出60万买下来,挣的就是佣金的数十倍。

西泠拍卖

这场跨年秋拍的总成交率达到87%,成交额逾10亿。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专场成交率为89%,西泠印社首届田黄石专场成交率达95%,竹雕专场91%的成交率和紫砂盆专场100%的成交率也让西泠拍卖在市场不太景气时找到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