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银行“暴利”要靠利率市场化
导语: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郭宏超 在中国经济面临各方困难的转型时期,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很大困难的时候,最近几家银行披露了业绩50%左右增长的消息,再度引发外界对银行“暴利”的强烈质疑,甚至原因被归结为银行掠夺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

在中央明确“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调下,银行赚钱赚得“都不好意思”的现象遭遇舆论围攻也就不奇怪了。但是经济在往下走的时候,为什么银行成了受益者?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前三个季度人均净利润不过3万元。前者是后者的13倍。在银行的收入构成中,息差占据了80%的比例。

毋庸置疑,中国银行业经过商业化改革,经营效率大大提高,业务创新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收入结构的缺陷却没有根本改观。我们认为这个现状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中国利率还处于管制状态。

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整个经济体静态地划分为金融部分和实体经济部分,它们间也不是利益的对抗者,也不能单纯地定义银行是掠夺者,这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来解决。

目前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中介,享有利率管制带来的巨大政策红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没有达到优先。因此,在银行“暴利”的不满声音中,我们认定,中国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但是,我们并不赞成通过行政化手段来调节银行的利润。应该通过整体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来改变目前的社会资金配置效率。

目前,央行制定的一年期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是6.56%,而定期存款利率是3.50%。而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都上浮了20%~50%。由此,在CPI全年上涨5.4%的背景下,储蓄资金严重负利率,银行在资金收紧的背景下,赚到了更多的稳定收益。虽然目前中国各银行互相之间也建立起了竞争机制,但是整个银行业却成了不折不扣的政策羽翼下的垄断行业。

利率市场化现在已经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的关键一步。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没有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中小企业又没有很好的金融资源支持,靠行政手段根本无法顺利推进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要知道,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有利于补偿中小企业贷款相对较高的风险和成本,鼓励金融机构增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利率市场化之后,这是自然完成的转换。

中国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这都是向市场利率迈出的坚实一步。目前企业的直接融资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国有银行商业化进展顺利,银行体系的监管机制也逐步完善了,银行经营状况也呈良好势头,因此可以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渐进地推进改革,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目前慢慢地差不多这一轮(银行改革)都做完了,这个条件应该说基本上具备了。

事实上,与印度的情况相似,中国银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存款下降的情况。在印度,银行尽管不愿意,但迫于市场的压力,也不能不认真地考虑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应该先行考虑到这样的倒逼可能,中国在同样的趋势下要尽快做利率市场化的工作,不要像印度那样最后被迫突然宣布利率市场化,银行的风险将会更加难以控制。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