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时局 >
打造“长三角”新兴中心城市
2012-03-12 10:59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陈勇 刘金松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去年实施的区划调整,又进一步拓展了合肥的发展空间。合肥正在从一个后发省会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勇 刘金松 2011年,合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0亿元,增长16%,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有望继续进位。

而去年实施的区划调整,又进一步拓展了合肥的发展空间。合肥正在从一个后发省会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两会”期间,就合肥未来区域发展及两会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经济观察报:去年安徽实行了区划调整,撤销地级市巢湖后,其原来一部分区域并入合肥。目前调整后的区域融合情况怎样?

吴存荣:区划调整后,我们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提高社会保障等标准,统筹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统筹全市干部安排配置。特别是及时明确了巢湖市、庐江县的发展定位,推动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出台了支持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十大政策”,支持巢湖市、庐江县实施“十大工程”,促进巢湖市两年内实现城市面貌大变样,庐江县3年内实现城乡面貌大变样。

这次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决策,为合肥建设与发展带来重大契机。我们要立足新的起点,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把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经济观察报:合肥要实现5年内经济翻番,在产业上需要如何布局?

吴存荣:首先是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的布局,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比如说我们的平板显示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去年我们高新技术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其次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还不能丢,这关系到就业和税收。其实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行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钱赚的。

第三是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100家核心龙头企业、培育500家爆发性增长企业、孵化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功能的开发和新型业态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今年“两会”上,改革成为了一个频率颇高的热点词汇。合肥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中心城市,在用好“先行先试权”探索改革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

吴存荣:改革有几个层面的问题,包括政府体制机制的改革、政府效能的改革、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公共服务的改革等多个方面。

在推进改革创新上,要主动适应大开放形势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开放重组;加快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预算编制改革和绩效管理,积极探索公车改革;完善招投标管理体制,扩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范围,全面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配置和阳光操作;全面推广行政执法群众公议制度,促进自由裁量权规范运行。更加注重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互协调,经济领域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相互贯通。

经济观察报:合肥是一个省会城市,同时也要打造成一个区域性特大城市,怎样发挥好其在省内及区域内的带动作用?

吴存荣:作为省会,合肥代表着安徽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安徽的实力,同时也承担着一些特殊责任。除了发展好自身、服务好本市老百姓以外,还要肩负起服务全省的职责。

省会城市往往是省内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合肥的经济规模占到全省的1/4。那么你在这么大规模的情况下,到一定阶段,就要发挥它应有的龙头和辐射带动作用。包括发挥省会城市的资本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特别是市场的一些优势。跟周边地区联动发展,这既是对其他兄弟地市有利,也对合肥有利。

区域协调、同步发展已成为一个必然要求,当全球化到今天这个水平后,在统一的市场范围内,必须是你好我好大家才能好。不可能资源都向你一个地方发展,如果周边很穷,你也发展不了。

合肥与周边区域的协调联动,既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也符合对一个省会城市的政治要求。我们已经和阜阳合作成立了合肥现代产业园,正在推进合肥和六安、淮南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包括对其他区域的对口支持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个互相联动、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