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人才体系作为基本国策
导语:

庞丽静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董事局常务副主席杨绵绵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创新人才体系,并将其纳入基本国策,来支撑强国战略。

杨绵绵表示,当前计划生育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个基本国策解决的是人口数量无序增长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强国战略所需要的人才素质问题。

“随着国家战略目标由控制人口数量逐渐转向提高国民素质,基本国策也应随之调整。”杨绵绵表示,要将创新人才体系作为基本国策,以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人才不对接”的社会问题。

经济观察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人才和环保问题是今年你在“两会”议案中重点呈现的。其中《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培养人才方面的议案》文字长达12页,详细阐述了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为什么今年要重点提出创新人才体系问题作为议案?

杨绵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我国目前已经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态势,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的体制的确还未完全顺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出现“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人才不对接”的社会现象。

我建议将创新人才体系作为基本国策,支撑强国战略。因为当前,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解决的是人口数量无序增长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强国战略所需要的人才素质问题。

我认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应该和国家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强国战略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应该靠我们自己培养,要坚决摆脱对海外培养的高度依赖。但这并不是说不与海外合作,而是一定要打造我们自有的人才培育体系。

经济观察报:人才评价体系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用人评价标准中,还是比较看重高分数、高学历、名牌大学等条件。

杨绵绵:国家提出要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增长质量就需要能够引领消费的那种能力。这就需要一些比较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有综合市场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并不一定是高分数、高学历的人。很多高分数的人并不能在实践当中创造价值,特别是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

所以说,目前我国的人才体系有问题,评价标准和引导的价值观都有问题。高学历、高分数都不能成为人才评价的标准。要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够保证使强国战略需要的人才得到培养和不断输出。各类人才的标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各教育阶段,都要重新制订,应该有符合国家强国战略目标的阶段目标,对培养人的考核衡量标准都得跟着变。

就海尔而言,我们的人才标准就是,你能为用户创造价值多,你就挣得多,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你就没岗位。而对于消费体验进行分析、归纳、抽取、整合的人才,我们更是需要。这就是我们要求的人才素质,也从这个角度要求不断录用、培养和提高。

经济观察报: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才能与社会需求对接,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人才不对接”的社会问题?

杨绵绵:企业对于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始终保持着旺盛需求,素质全面的领军型人才,对某一领域有系统了解的高级技术通才,与企业产品领域息息相关的实用型、技能型和经验型专业技术人才均是企业所急需的。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的体制还未完全顺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才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我认为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职业教育中可以走企业学校合作的路线。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教育与就业体系的紧密结合,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美国的合作教育即“学交替式”,是美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最有影响和最成功的模式。这些都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高等教育法中均是以精英教育为依据制定的单一化条文。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进学生不好用”的现状。问题的症结包括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缺乏利益结合点、校企双方没有深度融合。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是教育体制创新的突破口之一,校企合作是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力举措。希望在高教改革中,能够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法律法规,制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教育机制,以满足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市场需求。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