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广东:预告“派糖”
2012-05-05 01:40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吴娓婷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广东在异地中高考问题上率先表态,对于外来人员来说,像是预告将派糖果,但不告知怎么给、什么质量;而对于本地人而言,却是预告了要抢他们的糖。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吴娓婷 4月底,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简称《方案》)。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方案将试行“异地中、高考”纳入工作日程。方案称:“2014年前,广东将试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就读学校参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接受外省户籍考生的入学申请。”

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在异地中高考问题上率先表态。

广东每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目多达339万人,并且每年以25万人的幅度增加。假如试行异地中高考,这个全国第一大外来人口输入省份将面临考试、升学资源重新分配。相关政策若推进顺利,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群体将受惠;不过,也要警惕在复杂的利益格局面前,草率行为易激发潜在的省内外族群矛盾。

多年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敏强提醒,广东表态不要草率,否则对于外来人员来说,像是预告将派糖果,但不告知怎么给、什么质量;而对于本地人而言,却是预告了要抢他们的糖。

为户口而活的人

《方案》发布后,来自湖南郴州的何女士马上告诉了女儿。随着中考时间逼近,在读初二的女儿馨悦因为外地户籍不能在广东高考的缘故,越发没有心思。何女士想给女儿一点鼓励。

“(听到消息后)她高兴得不得了。我自己却是有苦说不出。”何女士说。因为《方案》根本不包含异地录取的信息,甚至没有任何细则。

同一时间,18岁的小吉已经放弃了在广东高考回到老家重庆,重新从高一读起。但他脑海里始终盘算着要不要再回广东,“重读太浪费时间”。

小吉父母20年前来到广州,从地盘工人做起,到如今成为建筑承包商,家庭经济条件还过得去。小吉小学四年级跟随父母在广州念书,一直到高三。

20年前,广东经济腾飞,全国各地的青壮年涌入广东打工。汗水洒在了广东,青春也在此处开花结果。20年过去了,他们的孩子进入中学阶段,许多人最终却只能像小吉一样选择一条曲折的路,即使他们的成绩不比本地的孩子差。

在毕女士看来,要孩子离开父母在老家是“不人道”的事情。多年前她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避免了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没想到现在在升学问题上陷进了进退不得的地步。

毕女士夫妇同样是在90年代初就来到广东打工。“我们这种情况很典型”,毕女士说,他们是整家迁移,老人也在广东多年了。20年来踏实劳动,一点点地积攒着财富。

不过,如今正是这拨人最为难。中高考资格与户籍制度紧密相连,他们想争取在广东的中高考资格,就必须与户籍制度对接。而这群普通的打工族的收入仅能保证家人过上小康生活,没有在早年赶上购房入户时期的机遇,也没有别的途径办下户口。而返回原籍,就意味着放弃在广东20年劳动的心血。

不仅如此,严管考生的户籍和学籍、防止“高考移民”是近年来广东有关部门在抓紧的项目。

毕女士说自己两夫妻受委屈没关系,孩子是断不能受委屈。她十年来想了各种办法争取落户、争取好的公办学校,均告失败。

“不敢想象”,毕女士说到骨肉分离,哽咽起来。她说很多乡亲让老人和孩子返回原籍,但老人年老体弱根本无力照顾孩子,导致意外频出,孩子状况也一落千丈。

无数外来务工人员为户口奔忙。“说实话,担心户口问题的也就是我们这些无钱无势的人。”何女士说。她介绍,身边亲朋凡是经济上有点办法的,都解决了问题。

用其丈夫的话来说,何女士已经成为“为户口而活的人”,只要有关于户口政策方面的任何消息,何女士都立马去打听和想办法。

广东的现实

今年全国“两会”上,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到各级地方教育部门的掌门人,无不对异地高考改革侃侃而谈。异地高考改革似乎有机遇。民间迅速热议起来,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外来人口输入大省(市),该议题尤其引人关注。

山东率先拿出了异地高考方案。不过,教育界认为,山东作为人口输出大省,实行异地高考对一线城市来说没有参考意义。

作为人口输入大省,广东利益格局复杂得多,矛盾也尖锐得多。

据统计,义务教育阶段在广东上学的外来工子女多达339万人,且以平均每年25万人的速度递增。

而从高考生源看,在全国高考生源开始下降的同时,广东高考生源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10万余人猛增至2012年的69.2万之众,并稳坐全国高考生源第二的位置。与人数形成反差的是,广东2011年62万名考生的重点录取率仅为7.79%,而在名校云集的北京,重点录取率高达24.9%,上海则高达24.18%。

一系列数据足以显示广东学位竞争之激烈。

到目前为止,官方最明确的说法来自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罗伟其说:“有些省份是人口输入大省,有些则是人口输出大省,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仅仅为了考试,我觉得可以允许学生在就读地考试,然后用等值换算的方式,回户籍所在地排队录取,这可以解决考题、教材不一样的问题。”

不过,张敏强直指该说法太过草率。张敏强正在参与教育部解决“一年多考”换算问题工作。其指出,根据测量学知识,成绩换算需要至少全国大部分省份统一试题。

张敏强指出,全国高校仅有80余所是中央部属重点高校,其余高校需地方投入大量财力共建。“名额就是钱”,张敏强直言,“地方大量财政投入就是要让本地高校多招本地学生。”广东只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两所学校是中央部属重点高校。相比之下,北京有24所中央部署高校,上海有8所。“即使是这两所学校,地方财政拨款也远远多于中央。”张敏强说。他认为,异地高考必须国家统筹才有希望真正解决。

同样是在全国“两会“期间,京沪两市本地人反对高考改革的声音最为激烈。他们的观点主要是:两地教育资源有赖于地方财政,允许外籍孩子在京沪参加高考将分摊本地孩子的人均教育资源;两地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紧张,容不下太多的外地孩子。广东暂时未见集中的反对声浪,不过这三地禀赋相似,本地群体的利益不可不慎。

广东省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在媒体追问下最终透露,广东的方案必须在国家框架下完成。

“不要只是开空头支票”

“随迁子女高考”QQ群聚集了希望给子女争取异地中高考资格的父母们。群内比较活跃的是孩子正在上小学的家长。他们知道政策出台不容易,希望早作努力推动这件事。

毕女士担心,广东省这次的试行,也只是说说而已。“我们可以理解政府需要时间,但不要只是开空头支票。”毕女士说。

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葛国兴在4月中旬省政协召开的“双转移”监督视察工作动员会上说,随迁子女难以在异地参加高考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不强,已成为广东“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作为人口输入大省,广东近年通过“积分入户”、“积分入学”措施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市民待遇开了一个口。然而名额极其有限,要求甚高。毕女士苦笑道,“完全不考虑(这个途径)”,何女士则表示自己无论如何凑不到达标的分数。她一个做医生的朋友,学历方面为其攒了不少分,但为了多积20分还是需要买房子。

广东若试行异地中高考,根据哪些标准决定谁有参考资格?“如果按照纳税多少来决定,玩的还是富人游戏。”毕女士反对当前的一种提议。

张敏强建议,广东要提前做大量工作,到底根据居住记录、工作记录,都需要论证。

从异地高考推进的步骤看,应先有“户籍+学籍”双证报考,然后放宽到“户籍(居住证)+学籍报考”,最后发展到学籍报考。

何女士表示,希望政府能依此逐步放开,哪怕是要求外地考生录取分数高几十分,哪怕是先定出学籍年限、工作年限的要求。“给个门槛,不要堵住所有机会。”何女士说。

何女士在馨悦三年级的时候回湖南老家,她邻居就跟她说:“千万别把孩子带回来,带回来就毁了。”

从小在大城市生活,年幼的馨悦已感觉到老家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不遵守游戏规则、讲粗话等等,不愿意跟他们为伍。“打死不回老家。”馨悦说。

馨悦的堂叔去年返回原籍,巨大的生活落差让他“跟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沉默寡言。何女士一想到这就焦急得不行。

重新读高一的小吉早已无心向学。他说:“很不公平。我们的父母在广东辛辛苦苦打工这么多年,为什么他们的后代还是要回到原来的起点?”

小吉的妹妹还在读小学。他们父亲在江门买了房子,三年内可入户。届时妹妹不必像小吉一样返回原籍。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