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5.28:奶粉历史最好
导语:奶粉历史最好 国企领导财产申报 埃及总统选举 高温立法 在编不在岗

奶粉历史最好

吃谁的饭为谁讲话本属天经地义。如果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是个纯民间的行业社团组织,宋理事长这么说情有可原。问题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是个官办协会,宋理事长吃的是官饭,如此拍胸脯就很不恰当。一旦婴幼儿奶粉质量再曝丑闻,宋理事长也许照样毫发无损,但政府的公信力将再受重创。须知,一个国家和社 会,作践诚信、毁坏诚信很容易,但要修复诚信,没有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根本不可能!

                                                                                                                ——《经济观察网》

只要众多“海归”者的行李中还挟带着各种品牌的洋奶粉,只要国产奶粉还是那些无钱、无力、无路购买洋奶粉家庭的市场专供品,“99%”和“历史最好”就是一句笑话。

                                                                                                                ——《光明网》

连外国人都来买中国奶粉才能说国产奶粉质量过硬,如果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号召力,说什么也是白搭,因此,中国乳业该刮骨疗伤,才能可能重塑国人的信心。

                                                                                                                ——《珠江晚报》

国企领导财产申报

要想通过财产申报遏制国企腐败,就必须开放对国企领导干部的监督,把职工、股东、公众引入到这个监督体系中来,让国企领导干部的前途系于公众无所不在的挑剔眼光。如此,国企领导干部的腐败保护色才会逐渐消退。

                                                                                                                ——《新京报》

在对于国企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情况尽可能地包含在监管视野中的同时,如何在程序上进一步完善监管仍是必须考虑的制度设计。目前看,在国企领导干部将家庭财产上报后,如果真的出现了财产来源不明情况,应该如何加以纪律直到法律层面的度量并实施相应惩处,还不够明确。此外,在家庭财产上报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考虑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让财产情况见诸阳光,从而实现更有威慑力、更全面的监管?

                                                                                                                ——《京华时报》

埃及总统选举

以这次选举为重要标志,埃及的政治嬗变愈行愈前,政权的非流血转换,避免了冲突的激化,但也潜含着政权不彻底更替的遗存,这使当前民众的急迫诉求与当局的 施政能力与意愿之间发生矛盾。选民要秩序,要稳定,要安全,但由于民主刚刚开启,政权之争远未平定,国家机制还在艰难地咬合,和平安定仍受到冲击。

                                                                                                                ——《北京青年报》

高温立法

“可申请”“适当减少”等词眼,在现存的劳资格局下,是否会沦为企业的自由 裁量,依旧存疑;徒法难以自行,在监督懈怠的语境里,执行力怎么保证,不应是执法中的无解难题。“高温立法”,应打上“高度关怀”的人文底色。补漏式立法 更趋完善,“体面劳动”才会照进现实,为尊严“镀金”。

                                                                                                                ——《华西都市报》

“高温法”具体条文必须更清晰与周全,特别是要厘清高温劳动权益保障的具体执行部门与路径;此外,它还必须更多地为工会助力提供制度性后盾,以及赋予地方政府约束性的高温关怀条款。

                                                                                                                ——《燕赵都市报》

在编不在岗

“吃空饷”的症结,未必是那份还过得去的工资,而是那些从生到死“终身制”的一站式人生安排。“空饷”固然重要,可公职人员的“退出机制”不彰,成了公共治理中更大的“硬伤”。

                                                                                                                ——《华西都市报》

一地一机构的“在编不在岗”背后,需要拷问的是该机构在全国的整个系统,该制度意义的机构设置及其必要性应当进行重新评估,并着手整体裁撤的谋划。

                                                                                                                 ——《南方都市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