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墙

雷颐2012-06-08 13:49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leiyi5684@vip.sina.com

郑振铎先生才华横溢,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史、翻译、文物鉴赏和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凡建树。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全国文协研究部部长、全国政协文教组组长、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第一任所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他的学识、经历、教养、兴趣、爱好,使他对上世纪50年代一些古城大规模拆除城墙本能反对。文学所刚刚成立时郑先生任所长,年轻的马靖云即在新设立的“组联组”工作,所谓“组联组”,就是后来的“学术秘书室”、再后来的“科研处”,主要是为领导服务,与领导来往密切。她回忆说:一次,郑先生出席“两会”后接着又参加文学所的大会,应大家要求,他谈了参加“两会”的情况和感想。他对大家说:“这次人代会上对拆除北京古城墙的问题有争议。有人赞成拆,有人阻止拆除。我属于后者。我认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城墙建筑是这座名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价值的名胜古迹。‘建筑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梁思成语)理应在保护之列。会议休会期间,遇到毛主席,他见到我就问:‘听说你不同意拆除北京旧城墙?’我承认并申述了前面所谈的理由。毛主席说:‘不拆除,几百年后还不是照样风化消失了吗?’我只想到这座辉煌壮美的文化古城要保护,没想到百年之后如何,我没毛主席看得远!”(马靖云:《记忆中的郑振铎所长》,2003年4月2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最高领导人只一句话,那几十年的学识、经历、教养、兴趣、爱好等等等等,全都“化为乌有”,使他心服口服地认为拆除城墙是“看得远”。当时人们对领袖的热爱、信赖甚至崇拜,亦可由此略窥一斑。

文化界、文物界反对拆城墙者自不乏人,只是多数人并无郑振铎先生的幸运,能聆听伟大领袖的教诲,他们不知道,这是来自最高层的旨意,颇有些人因坚持己意被打成“右派”、“反党”。江苏省主管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和群众文化工作的文化局副局长朱偰是非中共人士,也因此成为“右派”,最终为保护古城墙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朱偰出生于190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于1929年考取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学习经济。回国后受聘于中央大学任经济系教授,不久任经济系主任。他的父亲为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也受聘为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父子两人同校同为系主任,一时传为佳话。受到家庭影响,朱偰虽是经济学教授,却对南京古物古迹深有兴趣,调查、研究越来越深入。“从1932年至1935年,他对金陵胜迹,亲自摄影、测量,调查范围很广泛,举凡南京古代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堂桥梁、园林宅第,无不遍览。”出版了《金陵古迹图考》和《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两书,对南京城墙包括石头城和中华门都作了精辟的说明、评价。“钟山风雨起苍黄”之后,刘伯承、陈毅将军曾专门接见他,高度评价他的工作。或许,正是刘、陈的“识人”,使他能以“党外”身份在1955年春出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

1956年下半年的一天,朱偰突然听秘书紧急报告,说南京市政府为“适应市政建设”,已将著名的石头城拆毁了一大部分。他连忙乘车赶去,见城墙已被拆去二里多,好在最有代表性的部分“鬼脸城”还未拆除。他又赶到南京市政府,严厉批评,坚持保护鬼脸城。接着他又听说著名的中华门两厢的城墙已被拆除,马上要拆到瓮城,立即赶去,用自己的身体阻挡,保护住了瓮城。为保护南京古城墙,他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请市府下令制止。同时,他还给电台写了广播讲话,同时还四处奔走,联络社会各界共同呼吁保护古城墙。为什么要拆城墙?朱偰天真地认为是市政府要把这一批古砖拿来卖钱 (纪维周:《为护古城墙屈死的朱翧》,《世纪》,2006年第4期)。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竟因反对拆古城墙被打成“右派”。发表广播讲话、联络各界保护城墙,正好成为“煽风点火”、“反党”的罪证。被打成“右派”后,他被免去职务,调到南京图书馆当图书编目员。

“文革”狂飚突起,“右派”朱偰自然首当其冲,一次次被斗,被毒打,后被关入一间阅报室隔离审查,要他交待“反党”罪行。朱偰的同事纪维周回忆,1968年7月15日早晨他去上班,在南京图书馆沿街的墙上见到大标语:“朱偰畏罪自杀,死有余辜!”当他走进图书馆大门,只见朱偰在水泥地上仰面躺着,人已死去。他的颈子上系着一条毛巾,两手弯曲,掌上还有泥土,面容痛苦,嘴有些歪斜,仿佛要说什么。有关人员到阅报室查看现场,只见天花板上有一段草绳,推测他是上吊自杀时,草绳断了,他从上面跌下来,胸部碰到桌沿上把两根肋骨碰断了。肋骨插入肺部造成窒息,由于痛苦万分,朱偰跑出阅览室,抓过路边的泥土,最终窒息而亡。因为初步摸清了情况,所以没有请法医鉴定就草草火化了事(纪维周,同上)。

虽然从1950年代中期起南京城墙就受到严重破坏,但相较绝大多数其他几无城墙的古城,“南京城墙”仍是中国现在保存最长的古城墙。其中朱偰先生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可能很难“精确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精神与灵魂,已经融入那风雨剥蚀、斑痕累累的厚重古墙。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著名历史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主讲《中国近代史讲析》、《法西斯主义理论剖析》、《辛亥百年的变与不变》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