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萍 陈慧晶
过去10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仅增长0.11个百分点,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前所达到的2.38%峰值还下降了0.45个百分点。然而,这一残酷的事实,即便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都没有影响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增加投入的热情。
从去年11月汇丰(中国)宣布增资28亿元人民币使注册资本增至108亿元,成为本地注册外资银行中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银行,到5月28日摩根大通宣布完成25亿元人民币的增资,外资银行母行频频出手增资其中国区法人银行。
更为罕见的是,一向以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业务闻名的瑞士银行也在5月31日获得银监会批复将其北京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获得人民币牌照,杀入国内银行业。
与此同时,决策层正在透露出放松资本流动管制的市场化信号。与此前资本项目开放“严进宽出”的政策不同,资本项目“双向开放”正在变得更加可能。市场认为,外资银行增资频频获批也展现出对外资更加开放的姿态。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5月29日发表了题为《如何正确看待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变化》一文,用“外资银行10年来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等数据反驳了市场中存在的入世10年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几乎没有增加的说法。
或有政策红利
外资银行似乎很快淡忘了过去10年他们在和中资银行竞争中的失意,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后院起火、理财产品巨亏、信贷市场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其这几年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但多位外资银行人士认为导致外资银行份额较少的原因还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准入上的审慎,当然也有自身水土不服、不适应中国市场游戏规则的原因。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5月份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也再度对金融业对外开放有了更多框架性的方向。
2011年8月外资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启动,正在全球范围内瘦身的汇丰对中国市场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策略,去年11月宣布增资28亿元人民币使汇丰中国注册资本增至108亿元。
这一增资不同于RQFII投资于内地资本市场,也不同于人民币FDI投资于经常项目,而是单列的金融机构增资一项。但它们相同的一点是,都是促进人民币回流通道顺畅以加快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之一。
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表示,“资本账户管制的最终取消,基础是有更多的钱可以流出,也有更多的钱可以流入。在资金流出去的同时,也在放大QFII的额度,这说明了资本账户管制的放松,在朝着最终取消资本账户管制的方向迈进。”
并不是所有外资银行都有足够多的人民币来直接增资的,一些外资银行采用美元、通过中国外管局的渠道进行增资,这被市场认为和QFII增加额度等政策一脉相承。可以说,中国的决策层也希望外资银行增资,就如同希望合格的境外投资者扩大对华人民币投资额度一样。
苏格兰皇家银行去年6月注册资本由40亿元增至45亿元人民币;渣打银行去年9月28日获批注册资本由87.27亿元增加至107.27亿元人民币。
在近日待获批的机构中,南洋商业银行计划将注册资本增至65亿元人民币,星展(中国)也于今年4月宣布计划将注册资本增至63亿元人民币,澳新中国拟增资至45亿元人民币。
从资产规模看,上海银监局数据显示,2011年底,汇丰、东亚、渣打、花旗和东京三菱日联中国5家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规模超千亿,汇丰中国资产总额逾2700亿元人民币,显示在华外资行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闯入者”瑞银
近10年来,外资行在华的法人机构数量和分支机构数量都有了快速增长,如在华外资银行法人行数量从13家增长至39家,外资行在大陆的营业网点数量由190家增长到782家。此外,在过去10年中,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和盈利都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其资产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
瑞银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事实上,早在去年,瑞士银行就提出过申请,但因为去年9月瑞银投资银行部门一位交易员进行了一项“未经授权的交易”造成瑞银20亿美元的损失影响到了其申请进度,银监会要求其等事情处理和解决完毕后补充材料。
转制前的瑞银北京分行目前只有10个人左右,主要用其资本金做一些自营业务,它和瑞银证券、瑞银北京代表处同在北京金融街的英蓝大厦。瑞士银行法人银行的初始资本金是20亿元人民币。
瑞士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待任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金纪湘回复本报邮件采访时表示:“瑞银成立的法人银行,现在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商业银行部分包括存贷款业务暂时还没有打算参与,这是鉴于瑞银全球的业务特色。瑞银在瑞士本土之外没有商业银行业务。”
金纪湘表示:“转成法人银行还是有很多好处,我们可以增加境内资本,并通过建立发起(origination)、销售和交易等业务推动FICC业务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客户提供中短期票据。”如发债而言,瑞银证券的平台目前只能发公司债、企业债和金融债,但发不了短融和中票,这些业务可以在法人银行开展。并购业务方面,瑞银证券能做并购咨询业务,但不能做并购贷款,涉及到贷款部分的,都需要通过银行平台来做。
据了解,瑞银证券的财富管理部门可能会划分到瑞银法人银行中去。目前,瑞银财富管理业务依托于分行和瑞银证券两个平台,目前大部分在华财富管理业务是在瑞银证券开展。一些财富管理的产品,如结构性存款产品,在瑞银证券的平台上不能提供,现在有了法人银行,可以拓宽产品范围。
事实上,在全球,瑞银的商业银行主要是做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因而其办公室都是设在高级写字楼中,不过,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规定还没有过可以让银行的网点设立在写字楼里的先例,而且私人银行在混业环境中往往运行得更好,因此监管将是瑞银中国法人银行发展模式能顺利在中国复制的一大挑战。
适应新监管标准
王兆星表示:“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坚持了审慎、稳健经营和差异、特色发展的道路,不盲目竞争,不违规竞争,不搞同质化竞争,不追逐大项目大客户,不放松授信标准,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在华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比例一直都控制在1%以下,同时保持了较充足的流动性、资产损失准备和资本准备。”
多位外资银行人士表示,虽然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标准还没有出一个详细、系统和全面的书面规定,但种种迹象表明,监管层已经朝着和中资银行类比以及新资本协议的方向在要求了。
摩根大通的增资,缘于其在中国“垒大户”的冲动。根据银监会2006年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而随着摩根大通在华业务的发展,这一比例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在华客户的需求。
“摩根大通在华的主要客户是大型跨国企业及大型国有企业。增资前,摩根大通本地法人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40亿元人民币,单一客户授信额度上限为4亿元人民币,无法满足我们部分在华客户的需求,限制了我们的竞争力。”邵子力介绍。增资后,单一客户授信额度将达到6.5亿元人民币。
根据摩根大通2011年年报,其中国区资本充足率为35.91% ,比2010年44.18%有所降低。该行年报显示,目前其贷存比已达标,这样降低了其对银行间融资的依赖性,并致力于不断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本报从监管部门获得的外资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8%,摩根大通是相对较高的。
更多其他的银行增资是为了扩大资本金规模,以满足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逐步提升要求,以及进一步提升银行流动性,比如澳新银行。澳新银行的企业存款在存款中的份额很大,企业存款如何计入在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也有一定比例的要求,这对澳新来说,是一个挑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外资银行都要增资。花旗中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花旗中国目前尚无增资的计划。花旗在中国的本地公司拥有稳健的财务状况和非常充足的资金,我们在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两方面齐头并进。中国是花旗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我们将会继续在中国投资,支持本地业务的发展,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