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土壤污染政策下半年出台 中央补贴达数千亿
导语:

降蕴彰

本报获悉,由环保部牵头,多个部委参与制定的一系列相关土壤防治的政策法规将在下半年密集出台,受此推动,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投入将达595亿元,而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财政资金将达数千亿元。

近年来中国土壤污染形势日趋严峻。根据公开的报道,全国农地污染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由城市工业用地污染“后遗症”导致的中毒事故也是各地频发,但中国至今还没有对污染遗留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验收等各方面的统一标准,上升至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更是一片空白。

按照知情人士的说法,环保部等部门下半年即将推出和抓紧制定的相关土壤防治的“规划”、“办法”等正是想设法尽快弥补这一政策法规漏洞。其中由环保部牵头颁布的主要政策文件有:《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及相配套的多个“技术导则”。

与此相对应,下半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方面也将推出多个相关土壤防治的财政补助、补贴等扶持政策。其中,对于治理已经造成的农田污染,国家财政将对农民种植可吸附污染物植物实施补贴政策;对于治理城市企业搬迁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国家对不同原责任主体的治理污染项目将实施30%~45%的财政补助。

实施补贴

中国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农村农田污染和城市工业用地污染两大块,从2006年到2010年,环保部曾会同国土部耗资10亿元进行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情况大规模调查,对于本次调查掌握的全国土壤污染数据,参与调研的两个部委都讳莫如深,迄今为止也未对外公布。

今年5月30日有研究机构举办2012年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有记者就土壤污染调查结果多次追问环保部自然生态司土壤处的一位负责人,该官员始终是避而不答;6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又有记者现场追问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吴的回答是,环保部已经初步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但需要向国务院常务会议汇报并经批准后,才会对外适时公布调查结果。

虽然官方对国内污染调查结果相当保密,但还是有专家通过调查掌握了一些真实数据。农田污染方面,早在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就对外表示,从1993年开始,她带领研究团队几乎走遍了十余省份的100多个县,调查最后获得的结果是,农田污染已占耕地面积的1/5。

城市工业用地污染方面,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骆永明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江苏、辽宁、广州、重庆等地污染企业搬迁数千家,置换出约2万余公顷工业用地。

张维理、骆永明等专家的调查结果在业内外引起很多人热议。据前述知情人士介绍,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每年都有近百位代表在“提案”、“议案”中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壤防治的政策法规。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开代表农工党中央在发言时表示,目前中国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建议国家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抓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是受环保部委托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主要专家之一,据王本人对本报透露,去年已经将土壤污染防治法“意见稿”提交至环保部,目前正在征求相关部门的建议、意见。对于《土壤污染防治法》何时能够正式颁布,他解释该法并没有纳入国务院2012年立法计划,所以年内肯定不会出台。

针对很多人关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中国土壤污染治理的发展战略还没明确,在风险评估、修复、验收等方面也没有统一标准,土壤污染治理市场极为混乱,环保部等部门下半年即将推出的相关土壤防治的“规划”、“办法”等正是想设法尽快弥补这一政策法规漏洞,在此基础上,以期进一步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

前述知情人士还透露,下半年国家将启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方面也将计划推出治理农田污染、城市工业用地污染的财政补助、补贴等扶持政策。国家财政将对农民种植可吸附污染物植物实施补贴政策,对于治理城市企业搬迁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对不同原责任主体的治理污染项目,国家将实施30%~45%的财政补助。

规范市场

业内对土壤污染治理有一个更为简洁的用语叫“土壤修复”,对于城市企业搬迁后遗留下来的污染场地则被称为“毒地”。相比上世纪80年代就日趋严重的农田污染,中国城市的“毒地”是在进入2000年后,随着房地产开发的火爆,才裸露于城市阳光之下。

据专家介绍,中国农田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等,城市“毒地”的污染源头是化工、农药、焦化等类企业。近期,由于媒体相继报道城市“毒地”的情况,很多业内人士对城市“毒地修复”的现状和发展都表示担忧。

业内人士担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城市“毒地修复”市场缺乏政府监管,极为混乱。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告诉本报,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基本都是将“毒地修复”流程简化成两个程序——挖干净“毒土”,然后转移至别处,而一些承包修复场地的企业也不需要申请资质,有几台挖掘机就可以成立一个土壤修复公司,“只要能找到工程,就可以盈利”。

按照高胜达的说法,最保守的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也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前述知情人士则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财政资金将达数千亿元,其中,仅仅是国家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投入就达595亿元。

不管目前土壤修复市场如何混乱,嗅觉灵敏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开始纷纷进军土壤修复这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产业,高胜达告诉本报,去年下半年,曾投资过苹果、雅虎和谷歌的红杉资本已经悄然投资国内最大的土壤修复企业——北京建工修复公司,最近业内又曝出中信产业基金也成为另一家土壤修复企业——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据高胜达介绍,目前中国企业土壤修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活跃在城市“毒地”修复市场的有很大一批是环科院所,比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环境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这些环保科研机构凭借其掌握的技术、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有的环科院不仅承担了前期的场地调查评估,甚至还从事后期的工程承包,有的干脆变成了环境修复公司。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高胜达等行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现在修复相关企业的数量激增,但多数新生企业并没有掌握对土壤、地下水修复的技术,基本都是纯粹以逐利为目的,盲目跻身土壤修复行列,这可能进一步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化。

对于很多行业内人士对土壤修复市场的担忧,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涉及土壤修复企业的准入门槛、资质体系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体系,这样势必就会逐步推动土壤修复产业的有序进行。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