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北大毕业生对不起谁
导语:毕业季,北京大学未名BBS的匿名板块上发出一个帖子,感慨北大学子的就业压力。帖子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C组/王龙阳

“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日,北京大学未名BBS的匿名板块上发出一个帖子,题为“你们的父母也这么想吗”。帖子作者在帖子中写道:“本人,今年小硕毕业,找了份起薪8000多元/月、年底会有些奖金的工作。未来会有些许上升空间。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本来对物质没有太多期望。但是我爸爸早就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大约是我每年赚上百万毫无压力之类……知道我的offer状况之后,更是对我恶语相加,认为我给他丢了脸……打了好多电话骚扰我……他还说北大的学生应该去当市长、省长……”

这个帖子引发北大学生和广大网友的热议。很多人表示“原来北大人也压力山大啊”!他们在发言中流露出既厌恶父母为他们设计人生,又担心辜负父母的矛盾心情。但这个帖子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大学教育本身是一种通识教育,通过教育辅导,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广纳新知,积累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大学本身并非职场训练营,90年代大学生包分配取消后,学校和就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本身理应对自己的就业有自由选择权。

然后有些家长思维陈旧,天然的将“旧式科举“的思维糅合进孩子的培养,至始至终对孩子的培养教育都具有极强极明确的功利性。丝毫不顾孩子兴趣爱好,强硬的包办其人生设计,对体制内工作和公权力有着天然的向往,虚荣心强,蛮横的对孩子的“不够争气”抨击讽刺,乃至于如上文所言“恶语相加 电话骚扰”。

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表示:“其实不仅仅是北大、清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如此遭遇。名校情结顺带提高了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当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落差。如果大家认为上名校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会导致对自身定位的错误,对教育的期望也会发生错误。”

但这些父母的“功利情结”却又让人不乏同情。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成就不高,往往对孩子的培养倾注了巨大心血,有些家庭甚至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过了多年苦日子,只为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比了20多年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北大毕业了工作还是比不上那些有钱有势人的儿女,内心的落差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经历了巨大的震荡和重组,至今层级已经稳定,各阶层相对板结,向上流动空间越来越狭小,底层的家长和孩子希望通过高考跃龙门的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农村学生辍学打工的比例,就是底层群众内心价值估算后的决定。如果全家节衣缩食供养一个大学生,换来的只是一个赤贫的家庭和一个失业的未来,这种教育上的投入产出怎么能具有可持续性呢。

社会板结的消极影响也已经显现。社会上“穷二代”和“富二代”激烈对立,各种仇富行为横行,富人对穷人的践踏日益增多。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社会阶层的板结让现实身份有了一种“遗传性”,民众内心对现实无法认同但又找不到宣泄出走的渠道。奥巴马作为黑人移民二代能够成为美国总统,洪培博作为华裔后代成为了美国部级高官。美国社会的人才流动机制带给了美国长期的繁荣,而国内阶层的板结只会让不同群体的对立更加激烈,社会稳定受到更大的威胁。

但也并非毫无希望。近年来中央高层已经认识到社会层级板结、由下至上流动停滞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鼓励基层有志青年奋斗,消除基层人群的怨怒,通过公务员招考、选调生、校地联合培养等多渠道鼓励基层人员向上流动。但这恐怕不够。中央政府需要真正打通人才流通渠道,建立健全完善、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打破权贵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让真正有德有才的年轻人有为、能为、善为、敢为,让所有大学生对得起自己,而不再关注对不起谁。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