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与面具对话
导语:与面具对话并不是割舍了与现实的联系,正是在这种虚拟与现实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才是一种最为完美的状态。

陈梦文/文

这个标题来源于在南方周末上一位老师写的文章《微博世界》。

“面具”在这里是一种隐含的意思,就像电影《千与千寻》中的无面人一样,无面人代表的并不是现实中的一种真实,而是一种将内心感受物化为一种可以看得见得真实形象在存在,也是对抽象的一种具体化。“面具”亦是如此,在微博世界上每个人都像是舞场中带着面具的个体,或许展现给别人的是自己最为真实的一面,但是“面具”毕竟是一种过于虚幻的存在,在其他人眼中就像是“路人甲”的角色一样。我姑且将其定义为“面具”现象吧。

从某种程度上讲“面具”在这里并不是一个中性词,而是略微捎带些贬义含义。这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在微博世界上的这种“面具”在其所依存的网络环境下是真实的,虽然是以一种更为“虚拟”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从其内涵上来看要比真实环境下真实的多。这种真实也稀释掉了现实中的真实,从而导致现实环境中人际的冷漠。或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面前而你却再刷微博!

最为知道的我们去探究的是导致这种“面具”生活的原因。人的表达欲望是本源,但是有了表达欲望并不代表一定会导致出现“面具”现象。我对此理解是表达者对于“风险的规避”使得他们更愿意在微博上更为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因为在真实环境中,对于真实的表达如果与主流思想、价值观发生冲突,必定会被孤立。这就像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一样,为了规避被群体孤立的风险,个人就必定会修订自己最初的观点,而这种修订的标准就是迎合、顺从主流思想、价值观。在这里“修订”行为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法。但是在微博世界上,这种承担因为冲突而产生的风险要低的多。这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个人身份的隐秘性,使得他人无法获知现实中个人的真实信息,从而使得这种“风险追查”的难度增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正是因为长期无法得到自我释放的大环境下,微博为这种自我的释放提供了一种途径,使得各种信息在短时间内成几何式的增长。信息数量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会分担各种“风险”。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一种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佳效果是需要“反馈”环节的参与。微博这种工具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达到“即时反馈、互动”,突破了传统的各种时空限制,当然还有很多具体的限制因素。如果将微博看做一个环境系统,那么这种反馈互动的环节的前提是要让这个环境系统中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在资源分配方面,其中可以通过量化的标准就是所谓的“粉丝数量”,粉丝数量越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占据的资源越多,但是很多人单纯为了追求这种数字上的心理满足感,通过购买粉丝、刷粉丝这种方式。虽然从量的角度看占据的资源较多,但是从质的角度来说这其中很多都是不良资产,更是无法达到这种“反馈互动”的效果了。当然这也是违背了“微博”的初衷。当然在这里对于“初衷”的理解,更为侧重技术角度,其实早在新浪微博等微博产品上线之前,中国很早就已经有过微博的雏形了,就比如说饭否。他们设立的一个原因并不是从商业角度,更多的是满足用户需求,只可惜生不逢时。

与面具对话并不是割舍了与现实的联系,正是在这种虚拟与现实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才是一种最为完美的状态。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