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又蓝了
导语:

吴娓婷 黄渝双

蓝天的增加伴随着企业和工人的减少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高楼林立的深圳市容,犹如被清洗过一样,瓦蓝的天空下恍如隔世——不再是过去那种灰蒙蒙的感觉。

冯先生在北京出差的最后一个晚上,急急忙忙赶着末班的飞机回到深圳。他开玩笑地说,他是因为眷恋深圳的碧空长天。

深圳市慢慢找回了滨海城市的感觉,除了无遮无拦的蓝天和太阳外,在夏天的雨后,空中已经多次出现久违的彩虹。

这个夏天,这样的彩虹还几度挂在东莞、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制造业大市的上空。

事实上,整个珠三角的天空正在一扫过往的阴霾,而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经济的变化,看似无关,却极相关。

蓝天

7月31日下午3点,王华礼在他位于东莞东城区的家兼办公室内,打开手上那个砖头大小的PM2.5测试仪。数字在16~18微克每立方米跳动,最后停留在17微克每立方米的平均值上——与中国官方建议日均浓度(<75微克每立方米)相比,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数值。

作为东莞绿色珠江环保组织的负责人,他常常会把仪器带到东莞的工厂聚集区去测量。他关心头顶上天空的颜色,虽然他有时也不怎么认可官方给出的“蓝天”认定,但就天数而言,他认为如今的蓝天天数比以前多了很多。

珠三角很多市民和他有类似的感受,过去几个月来,在珠三角多个制造业城市,只要不是阴天、雨天,往往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偶尔,在一阵不大不小的急雨后,还能见到壮硕的彩虹横贯城市上空。

这背后发生的故事却是,蓝天的增加伴着企业和工人的减少。最近总有一些原来王华礼的组织里志愿者给他发短信:工厂做不下去了,我得回老家了,再见!

王华礼今年33岁,是名专职的公益人士。他的“东莞绿色珠江”公益组织在2003年发起,主要关注环境问题。2011年11月,成功登记成为东莞首家没有挂靠政府单位的民间环保组织。组织的志愿者登记人数有好几万人,绝大多数为东莞工厂里的人员,从管理层到普工都有。

◆下转04版

◆上接01版

自从PM2.5成为社会热点后,王华礼也就开始用仪器来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从今年5月份开始在微博上公布结果,并总会附带一张天空的照片作为直观的证据。

PM2.5被认为是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这些肉眼无法见到的细微颗粒,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悬浮在空中,若浓度太大,将会阻挡和散射阳光,造成城市上空的一片铁灰色,并侵害吸入者的身体健康。

和他做同样事情的还有40多个人,他们共同组建一个QQ群,共享各个城市的PM2.5监测结果,其中珠三角的就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等。群里的人会共享自己的监测数据。一个共同的结论是,蓝天数多了起来,空气质量的整体走势是优于以往。

官方也有类似的结论。

深圳气象台的灰霾监测报告显示,深圳在2012年第一季度共有灰霾日32 天,同比减少6 天,为近10年最低。这种趋势在第二季度继续维持,1-6月,深圳的灰霾日仅有38天,而去年同期为57天,同比下降幅度明显。灰霾日越少,意味着蓝天的天数越多。

非营利环境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对广东各城市的工业污染排放进行长期的跟踪统计,该中心主任马军说,污染物整体是在下降的趋势,因为国家推动节能减排以及经济下滑。在经济增长的时候,很多工厂会开小柴油机,污染会变重。经济下滑时,能源消耗减少,煤和柴油用得少,空气质量会改善。

在马军看来,这种污染的减少并非在今年突然出现,而是经过了4~5年的积累。通过对广州、佛山、深圳三个城市工业污染的历史对比,最近5年来,三个城市的工业污染物基本呈下降趋势。

广、佛、深工业污染曲线在2007年是一个高点,而在2008-2009年后开始转折下行,这两年是污染物数据急剧下降的年份。

广州市环保局通过邮件告诉本报,2008-2011年,广州就强力推进工业废气污染整治,以及推进“退二进三”和清洁能源改造。“停业、关闭或搬迁第一批‘退二’企业116家;启动第二批82家企业‘退二’,其中34家企业已提前完成关停、搬迁;淘汰落后产能1425万吨,在全省‘双转移’工作考核中并列第一。”

离开

“一个在深圳和香港做研究的金融机构的朋友跟我说,广深地区分析经济也有一个指标,看蓝天出现的天数,蓝天出现的天数很高经济形势肯定不好,珠三角的小企业都没开工,天要是灰蒙蒙的则说明经济形势比较热。大家看,最近深圳的蓝天出现的比例明显增多,这付出的代价是经济调整。”在深圳近期的一个经济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正处于探底阶段。

事实上,这种经济探底的压力,已经通过影响企业,间接影响到王华礼和他的绿色珠江组织人员的稳定了。

绿色珠江的志愿者主要来自工厂的工人,王华礼说,他们组织的一个宗旨是让外来工能在参与公益活动中扩大生活半径、找到价值认同,在志愿者的名单上,有工厂流水线工人、保安,也有一些管理人员。

但最近几个月,王华礼已经多次接到告别的短信和电话,由于工厂的倒闭、关停,或者裁员等原因,工人志愿者只好离开东莞。“个把月前,有一个小伙子,是一家广告公司制造记事本的员工,他打电话跟我说,工厂已经倒闭了,第二天就要离开东莞回老家,在东莞也没什么别的朋友,问能否和我见个面告别一下,顺便送我几本他制作的记事本。”但王华礼总是太忙,两人没见成面。

另有一家外贸加工厂的女孩子,原是绿色珠江的活跃分子,通过她就能联系到很多志愿者。但是这名女孩也已经离开了东莞,失去了她这个纽带,导致绿色珠江也跟一大批志愿者失去联系。

在王华礼熟识的志愿者中,今年上半年已经有10多人离开了东莞,而去年仅有2个。

更多的人则是不辞而别。

7月31日晚上,王华礼的志愿者QQ群里闪出几条信息,一家名叫“东莞科泰电子有限公司”的中小企业刚倒闭不久。资料显示,东莞科泰电子是中外合资的大型企业,专门从事通讯产品零配件的OEM生产,是东莞市入选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之一。

另有一名工人志愿者告诉王华礼,他所在的工厂正在“疯狂裁员”,未来3个月计划裁减1300人。这些事情的背后是珠三角很多企业的艰难度日。

深圳台商协会会长张周源告诉本报,从上世纪90年代来到大陆,深圳台商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上涨、汇改以来的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使得以做外贸为主(占九成)的台商压力倍增,今年的市场退出情况相比往年也更加严重。

台湾老板本该去东南亚寻找机会。“大陆现在的工资水平,对于东南亚其他国家,不管泰国、越南还是马来西亚,都算高的。”张周源说,台商们之所以在大陆死撑而不走,是相信留下能等到大陆内需的增长,这是惟一吸引台商留在大陆的原因。

王华礼说,现在工厂的整体数量的确减少了,但他发现,一些留存下来的企业在污染排放上显得更肆无忌惮。他担心的是,政府会因为经济下滑,而对企业排污网开一面,他说下半年会更加重视对工业区环境的监测。

但在官方看来,现在是继续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契机。当前广东正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打好加快转型升级这场硬仗。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