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布卡下的胆怯与勇敢
导语:关于伊朗,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世界对其核武器的质疑、不断升级的流血抗议以及总统内贾德的演讲。谈及伊朗,我们更愿意讨论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或许,我们忽视了这个比波斯历史还长的国度的文学,其中饱含当代知识分子不屈的反抗精神和难以折断的民族脊梁。《萨巫颂》正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寻求一条救国救己道路的小说,其中不乏困惑与迷茫

 

神秘布卡下的胆怯与勇敢
by 夏丽柠
 
“别哭,我的姐妹。你的家中,会长出一棵树;你的城市里,会长出一批树;而你的国土上,会森林密布。风会把每一棵树的讯息传递给另一棵。树林会问风:在你来的路上,没有看见黎明吗?”
上述是伊朗小说《萨巫颂》的全书结尾段落,是爱尔兰诗人、战地记者麦克马洪为了悼念革命者优素福,在写给其遗孀扎丽的信中提到的。这段文字耐人寻味,仿佛定下了整本书的一个质朴的基调。人与自然的交织、人与社会的混沌、光明与黑暗的纠结,最终还是要选择一条路,追赶黎明出发的脚步。这是伊朗人民的使命与期许。
小说的作者西敏.达内希瓦尔是伊朗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女性,是第一位出版小说的伊朗女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引进的伊朗作家以女性居多。正是这种“布卡文学”的隐匿性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好奇,乃至关注。我最早接触的伊朗女性作家是那海和她的小说《信仰大道上的月光》,当时完全是受对伊朗文学的好奇心趋动,对头巾和布卡下的女性有窥探之心。但是,读后却不得不击掌称赞。那海的文风幽默、观点犀利,一部家族女性的兴衰史在她的笔下游刃有余,小说的情节像波斯地毯一样雍容华丽,取之不尽,漫漫流淌出来的是古老的波斯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对立。就像佐雅.皮尔德的《灯,我来熄灭》一样,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以女性特质中的敏锐去碰触生活。布卡下包裹的是一颗颗躁动的心,希冀摆脱束缚,迈向丰富多彩的社会。
但是,此种文学类型绝非伊朗女性文学的全部。达内希瓦尔就是勇于将历史的大背景作为小说底色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总是肩负社会责任感,相比于单纯聚焦女性日常琐碎的作品,显得尤为大气。关于伊朗,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世界对其核武器的质疑、不断升级的流血抗议以及总统内贾德的演讲。谈及伊朗,我们更愿意讨论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或许,我们忽视了这个比波斯历史还长的国度的文学,其中饱含当代知识分子不屈的反抗精神和难以折断的民族脊梁。《萨巫颂》正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寻求一条救国救己道路的小说,其中不乏困惑与迷茫。在伊朗,纪念或悼念民族英雄萨巫什的活动即为“萨巫颂”。
本书是伊朗人民在二战时期动荡游离的一个缩影。亲德的礼萨汉政权垮台,英苏联军入侵德黑兰后,巴列维国王领导的伊朗加入反法西同盟。英苏分南北而据,伊朗人民渴望独立的民族情结被全世界高亢的反法西斯战争热情遮掩得暗淡无光,几欲泯灭。本书以1941年盟军为了开辟一条从波斯湾到苏联的运输通道而出兵占领伊朗为时代背景,深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扎丽从伊朗传统女性的怯懦转变为现代女性的勇敢的心灵之旅。然而,结尾优素福之死,堪称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丈夫的鲜血唤醒了对苟且偷安还抱有希望的扎丽,“她已经知道,她不再恐惧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情”,刚好与开篇时麦克马洪的话遥相呼应,“这棵树的名字,叫独立之树。这棵树必须用鲜血浇灌,而不是用水。”小说中蕴含的革命性在此处全面爆发,只有心灵才知晓迷茫的答案。
达内希瓦尔擅长挖掘女性文学视角里怯弱的一面。笔尖流转,将怯懦剪成一道长长的倒影,影子越长越强壮,越勇敢,是小说的主要诉求。小说的开头写的是总督女儿结婚的盛大场面,而扎丽的定情之物(耳环)却被新娘子“借”走,未还。扎丽选择沉默不语。整个婚礼充斥着一种谄媚的气氛,恰似米兰.昆德拉述斥的媚俗。英国人、印度人、伊朗人,众人欢聚一堂,心照不宣地掘取着各自的即得利益,而抗击希特勒成为了纵情欢歌最好的借口。这个场面促使扎丽反思,优素福是大庄园主,是上层阶段,也是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中,鸦片的麻醉已经抵御不了女主人公的自我清醒。那么,是什么促使扎丽的最终转变?
在总督强行拉走儿子霍斯陆的小马撒哈尔,大伯汗卡卡还在旁帮腔时,达内希瓦尔借大姑法蒂玛夫人发出了民族的呐喊之音,“那时,我就解放了,不再被人逼迫着说什么,也不再被人逼迫着听什么。这不再是我的国家,这总是让我的心千疮百孔”;霍斯陆犯倔时冲扎丽大喊,“女人是多么胆小说谎,只会做坟,掩埋,然后哭泣”;优素福在为耳环的事责备扎丽时说,“老婆,平静若是建立在欺骗基础上,又有什么用?为什么你不应该有勇气抵制他们?” 来自亲人们的斥责催促扎丽觉醒。
扎丽回忆起童年时与女校长发生的突冲,她的血脉里仍然埋藏着民族的骨气。她被一片觉醒包围其中,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不让别人把她压弯,如何打破现状,粉碎迷茫,从胆怯走向勇敢。她甚至觉得如果女人来掌握这世界,是否会离战争远一点?小说中扎丽心态变化的情节好像达内希瓦尔手里的一把珠子,而扎丽的思想变迁就是一条线。当所有珠子在线上穿满而成珠琏时,就是扎丽鼓足勇气,去捍卫这个充满异教徒的城邦的时刻。在这一点上,达内希瓦尔把布卡下女性的性情把握得很到位,让读者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如果说这部小说充满了时代的硬度,其实其中不乏波斯女性的柔媚,即时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斯的风情画卷。“指甲花、咖啡、可可豆放在甘菊花水中浸泡后,抹在头发上,可使头发柔软”,这样的小细节仿佛让我们见识到乌发亮眼的波斯美女是如何炼成的。残酷的战争背景及小说的政治意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达内希瓦尔的细腻笔触,若想感知她的细腻,去读她的中篇小说《天堂般的城市》吧,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萨巫颂》是一部有重量的作品,它的重量来自于一位普通女性、一个伊朗家庭、一个传承历史的家族、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以及一个渴求获取独立的民族。从胆怯到勇敢,是一位隐藏在布卡下的波斯女性的心路历程。隐匿得越久,爆发出来越勇敢!正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by 夏丽柠

作者: [伊朗] 西敏·达内希瓦尔
译者: 穆宏燕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 2012-8

 

“别哭,我的姐妹。你的家中,会长出一棵树;你的城市里,会长出一批树;而你的国土上,会森林密布。风会把每一棵树的讯息传递给另一棵。树林会问风:在你来的路上,没有看见黎明吗?”

上述是伊朗小说《萨巫颂》的全书结尾段落,是爱尔兰诗人、战地记者麦克马洪为了悼念革命者优素福,在写给其遗孀扎丽的信中提到的。这段文字耐人寻味,仿佛定下了整本书的一个质朴的基调。人与自然的交织、人与社会的混沌、光明与黑暗的纠结,最终还是要选择一条路,追赶黎明出发的脚步。这是伊朗人民的使命与期许。

小说的作者西敏·达内希瓦尔是伊朗最早从事小说创作的女性,是第一位出版小说的伊朗女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引进的伊朗作家以女性居多。正是这种“布卡文学”的隐匿性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好奇,乃至关注。我最早接触的伊朗女性作家是那海和她的小说《信仰大道上的月光》,当时完全是受对伊朗文学的好奇心趋动,对头巾和布卡下的女性有窥探之心。但是,读后却不得不击掌称赞。那海的文风幽默、观点犀利,一部家族女性的兴衰史在她的笔下游刃有余,小说的情节像波斯地毯一样雍容华丽,取之不尽,漫漫流淌出来的是古老的波斯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对立。就像佐雅.皮尔德的《灯,我来熄灭》一样,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以女性特质中的敏锐去碰触生活。布卡下包裹的是一颗颗躁动的心,希冀摆脱束缚,迈向丰富多彩的社会。

但是,此种文学类型绝非伊朗女性文学的全部。达内希瓦尔就是勇于将历史的大背景作为小说底色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总是肩负社会责任感,相比于单纯聚焦女性日常琐碎的作品,显得尤为大气。关于伊朗,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世界对其核武器的质疑、不断升级的流血抗议以及总统内贾德的演讲。谈及伊朗,我们更愿意讨论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或许,我们忽视了这个比波斯历史还长的国度的文学,其中饱含当代知识分子不屈的反抗精神和难以折断的民族脊梁。《萨巫颂》正是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寻求一条救国救己道路的小说,其中不乏困惑与迷茫。在伊朗,纪念或悼念民族英雄萨巫什的活动即为“萨巫颂”。

本书是伊朗人民在二战时期动荡游离的一个缩影。亲德的礼萨汉政权垮台,英苏联军入侵德黑兰后,巴列维国王领导的伊朗加入反法西同盟。英苏分南北而据,伊朗人民渴望独立的民族情结被全世界高亢的反法西斯战争热情遮掩得暗淡无光,几欲泯灭。本书以1941年盟军为了开辟一条从波斯湾到苏联的运输通道而出兵占领伊朗为时代背景,深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扎丽从伊朗传统女性的怯懦转变为现代女性的勇敢的心灵之旅。然而,结尾优素福之死,堪称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丈夫的鲜血唤醒了对苟且偷安还抱有希望的扎丽,“她已经知道,她不再恐惧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情”,刚好与开篇时麦克马洪的话遥相呼应,“这棵树的名字,叫独立之树。这棵树必须用鲜血浇灌,而不是用水。”小说中蕴含的革命性在此处全面爆发,只有心灵才知晓迷茫的答案。

达内希瓦尔擅长挖掘女性文学视角里怯弱的一面。笔尖流转,将怯懦剪成一道长长的倒影,影子越长越强壮,越勇敢,是小说的主要诉求。小说的开头写的是总督女儿结婚的盛大场面,而扎丽的定情之物(耳环)却被新娘子“借”走,未还。扎丽选择沉默不语。整个婚礼充斥着一种谄媚的气氛,恰似米兰.昆德拉述斥的媚俗。英国人、印度人、伊朗人,众人欢聚一堂,心照不宣地掘取着各自的即得利益,而抗击希特勒成为了纵情欢歌最好的借口。这个场面促使扎丽反思,优素福是大庄园主,是上层阶段,也是革命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奢华的上流社会生活中,鸦片的麻醉已经抵御不了女主人公的自我清醒。那么,是什么促使扎丽的最终转变?

在总督强行拉走儿子霍斯陆的小马撒哈尔,大伯汗卡卡还在旁帮腔时,达内希瓦尔借大姑法蒂玛夫人发出了民族的呐喊之音,“那时,我就解放了,不再被人逼迫着说什么,也不再被人逼迫着听什么。这不再是我的国家,这总是让我的心千疮百孔”;霍斯陆犯倔时冲扎丽大喊,“女人是多么胆小说谎,只会做坟,掩埋,然后哭泣”;优素福在为耳环的事责备扎丽时说,“老婆,平静若是建立在欺骗基础上,又有什么用?为什么你不应该有勇气抵制他们?” 来自亲人们的斥责催促扎丽觉醒。
扎丽回忆起童年时与女校长发生的突冲,她的血脉里仍然埋藏着民族的骨气。她被一片觉醒包围其中,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不让别人把她压弯,如何打破现状,粉碎迷茫,从胆怯走向勇敢。她甚至觉得如果女人来掌握这世界,是否会离战争远一点?小说中扎丽心态变化的情节好像达内希瓦尔手里的一把珠子,而扎丽的思想变迁就是一条线。当所有珠子在线上穿满而成珠琏时,就是扎丽鼓足勇气,去捍卫这个充满异教徒的城邦的时刻。在这一点上,达内希瓦尔把布卡下女性的性情把握得很到位,让读者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如果说这部小说充满了时代的硬度,其实其中不乏波斯女性的柔媚,即时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斯的风情画卷。“指甲花、咖啡、可可豆放在甘菊花水中浸泡后,抹在头发上,可使头发柔软”,这样的小细节仿佛让我们见识到乌发亮眼的波斯美女是如何炼成的。残酷的战争背景及小说的政治意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达内希瓦尔的细腻笔触,若想感知她的细腻,去读她的中篇小说《天堂般的城市》吧,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萨巫颂》是一部有重量的作品,它的重量来自于一位普通女性、一个伊朗家庭、一个传承历史的家族、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以及一个渴求获取独立的民族。从胆怯到勇敢,是一位隐藏在布卡下的波斯女性的心路历程。隐匿得越久,爆发出来越勇敢!正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