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十二出折子戏
导语:面对同样一个物象或场景,是平拍、俯拍还是仰拍,其效果会很不相同,甚至出现天壤之别。好的史学家就像好的手术师,他会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切入历史的肌肤,把繁杂、多面的历史现场挑出来,沉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民国的十二出折子戏
——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李田意
《民国衣冠》,以体贴之心温暖人情故实,以细腻之笔叙述民国一辈学人的抱负、情感与命运。其志壮,其情悲,其命坎坷,凡此种种,无不让人为之欷歔,为之拍案,为之惊奇。在已出版的同题材著作中,岱峻此书后来居上,表现特出。
   读书人都说,万圣书园堪称北京的文化地标。我去过不止一次,印象最深的是这家书店独立不羁的姿态,这个最明显的体现在书籍的陈列上。比如说,它的专架很有特色,其中新书台附近有一圈专门用于陈放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著作及相关研究性读物。
中研院是1928年成立的,1948年战火纷飞、风雨飘摇之际,评选出了八十一位院士:
数理组:姜立夫、许宝蘅、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驌、段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可以说,他们当之无愧代表了这个民族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取得的最高成就。曾有人这样评价中研院鼎盛时期的学术水准:“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最近,岱峻先生把相关文章结集出版,定名《民国衣冠》,以体贴之心温暖人情故实,以细腻之笔叙述民国一辈学人的抱负、情感与命运。其志壮,其情悲,其命坎坷,凡此种种,无不让人为之欷歔,为之拍案,为之惊奇。在已出版的同题材著作中,岱峻此书后来居上,表现特出。
视角刁钻。面对同样一个物象或场景,是平拍、俯拍还是仰拍,其效果会很不相同,甚至出现天壤之别。好的史学家就像好的手术师,他会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切入历史的肌肤,把繁杂、多面的历史现场挑出来,沉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就以一件如今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入手,由此进入在普罗大众看来仿佛身在象牙塔的学者的日常人生。这篇历史随笔篇幅不长,其中蕴含的信息却很丰富。关注细节的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哈佛博士、汉语语言学泰斗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的祖父是佛学大师杨仁山,芝加哥大学博士、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的太太徐樱的父亲徐树铮是北洋陆军将领。诸如此类的细节,书中俯拾皆是,有兴致的读者一定可以寻得不少乐趣。
细节之外,回归正题。话说“甲骨四堂”之一的董彦堂,1935年4月在安阳参加考古发掘,携带女友熊海平一同前往,并同寓史语所安阳办事处。而中研院此前规定禁止研究人员携眷外出调查。这次殷墟调查的负责人梁思永致信李济报告此事,史语所研究员徐中舒从安阳返回北平,向傅斯年报告。傅斯年立即致电史语所,自请“革罚”;见此情状,李济也在同一天致函总干事丁文江,揽咎于己;“闯祸者”董作宾“无任惶愧,谨请即日辞职”。如此“风纪”之事,竟然惹起这么一场风波,导致史语所四员骁将都要辞职,今人恐怕委实难以想象。接下来,作者根据台北南港史语所档案及相关材料,介绍丁文江费尽心力调解此事的经过。终于,在丁文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董作宾回心转意,史语所复归平静。
一件生活琐事,反映出各人的性情。最妙的是,作者娓娓而谈的风格,行文简洁清丽,读来甚是爽气。
材料充沛。历史学这门学问,最基本的一项就是充分占有史料,提倡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七分材料不说八分话。从本书最后所附的注释,我们大体可以知晓作者为撰写此书所花费的心血。除了一般文献,作者还到台湾史语所查阅档案,以档案为基本材料撰写而成的,除了上面介绍的《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还有以李济、夏鼐为主要人物的《半个蚕茧  两岸恩怨》。利用档案还不够,作者还亲往李庄等地,采访相关当事人,运用口述史料,结合文献,勾稽史事,记录因缘,其中《情随春草绿  缘定山坳间》堪为代表。此文以“娶在李庄的学者”为对象,讲述了逯钦立、李光涛、杨志玖、王志维等四位青年才俊在抗战的大环境下缘定板栗坳的浪漫故事。全篇以董作宾的《香樟豆谣》为楔子,节奏舒缓,叙述柔和,在口述与文献之间转化时空,变幻音容,青山绿水春华秋实好像就浮现在你我眼前,颇具戏剧色彩。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书里的十二篇文章就像短篇小说写人记事的“横切面”,可以说是十二出折子戏。有意思的是,这十二出戏之间隐隐约约都有一种联系。以傅斯年为例,《至刚至柔  至情至性——傅斯年与家人》自是笔墨集中之处,不过《中央研究院迁台前后》、《山坳上的北大文研所》里面也有他不少戏份。甚至《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一文,引丁文江1935年4月13日致胡适信函,提到“孟真……去年离婚的事,至今不免内疚,所以有这次的爆发”。再联系《至刚至柔  至情至性》一文涉及的内容:1934年傅斯年与丁馥翠离婚,丁氏此后终生未嫁,身后无子女,傅斯年为此内疚不已。两处“内疚”恰好衔接上了。至此,我们对耿直率性有时甚至不免霸道的“傅大炮”当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虽然作者没有像撰写《傅斯年传》那样连贯运笔,倘读者能悉心体会,敏感于其间的勾联,进而相互发明,亦是读书至乐。因为是折子戏,作者在保证叙述相对完整的同时,着重选取鲜为人知的材料,不炒冷饭,不意淫史料,不唐突前贤。敏锐的读者自能梳理出文中蕴含的玄机。
如此说来,书中的深意,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by李田意

 

副标题: 风雨中研院
作者: 岱峻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2-9-1

 

《民国衣冠》,以体贴之心温暖人情故实,以细腻之笔叙述民国一辈学人的抱负、情感与命运。其志壮,其情悲,其命坎坷,凡此种种,无不让人为之欷歔,为之拍案,为之惊奇。在已出版的同题材著作中,岱峻此书后来居上,表现特出。

 读书人都说,万圣书园堪称北京的文化地标。我去过不止一次,印象最深的是这家书店独立不羁的姿态,这个最明显的体现在书籍的陈列上。比如说,它的专架很有特色,其中新书台附近有一圈专门用于陈放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著作及相关研究性读物。

中研院是1928年成立的,1948年战火纷飞、风雨飘摇之际,评选出了八十一位院士:

数理组:姜立夫、许宝蘅、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驌、段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可以说,他们当之无愧代表了这个民族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取得的最高成就。曾有人这样评价中研院鼎盛时期的学术水准:“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最近,岱峻先生把相关文章结集出版,定名《民国衣冠》,以体贴之心温暖人情故实,以细腻之笔叙述民国一辈学人的抱负、情感与命运。其志壮,其情悲,其命坎坷,凡此种种,无不让人为之欷歔,为之拍案,为之惊奇。在已出版的同题材著作中,岱峻此书后来居上,表现特出。

视角刁钻。面对同样一个物象或场景,是平拍、俯拍还是仰拍,其效果会很不相同,甚至出现天壤之别。好的史学家就像好的手术师,他会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切入历史的肌肤,把繁杂、多面的历史现场挑出来,沉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就以一件如今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入手,由此进入在普罗大众看来仿佛身在象牙塔的学者的日常人生。这篇历史随笔篇幅不长,其中蕴含的信息却很丰富。关注细节的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哈佛博士、汉语语言学泰斗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的祖父是佛学大师杨仁山,芝加哥大学博士、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的太太徐樱的父亲徐树铮是北洋陆军将领。诸如此类的细节,书中俯拾皆是,有兴致的读者一定可以寻得不少乐趣。

细节之外,回归正题。话说“甲骨四堂”之一的董彦堂,1935年4月在安阳参加考古发掘,携带女友熊海平一同前往,并同寓史语所安阳办事处。而中研院此前规定禁止研究人员携眷外出调查。这次殷墟调查的负责人梁思永致信李济报告此事,史语所研究员徐中舒从安阳返回北平,向傅斯年报告。傅斯年立即致电史语所,自请“革罚”;见此情状,李济也在同一天致函总干事丁文江,揽咎于己;“闯祸者”董作宾“无任惶愧,谨请即日辞职”。如此“风纪”之事,竟然惹起这么一场风波,导致史语所四员骁将都要辞职,今人恐怕委实难以想象。接下来,作者根据台北南港史语所档案及相关材料,介绍丁文江费尽心力调解此事的经过。终于,在丁文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董作宾回心转意,史语所复归平静。

一件生活琐事,反映出各人的性情。最妙的是,作者娓娓而谈的风格,行文简洁清丽,读来甚是爽气。

材料充沛。历史学这门学问,最基本的一项就是充分占有史料,提倡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七分材料不说八分话。从本书最后所附的注释,我们大体可以知晓作者为撰写此书所花费的心血。除了一般文献,作者还到台湾史语所查阅档案,以档案为基本材料撰写而成的,除了上面介绍的《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还有以李济、夏鼐为主要人物的《半个蚕茧  两岸恩怨》。利用档案还不够,作者还亲往李庄等地,采访相关当事人,运用口述史料,结合文献,勾稽史事,记录因缘,其中《情随春草绿  缘定山坳间》堪为代表。此文以“娶在李庄的学者”为对象,讲述了逯钦立、李光涛、杨志玖、王志维等四位青年才俊在抗战的大环境下缘定板栗坳的浪漫故事。全篇以董作宾的《香樟豆谣》为楔子,节奏舒缓,叙述柔和,在口述与文献之间转化时空,变幻音容,青山绿水春华秋实好像就浮现在你我眼前,颇具戏剧色彩。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书里的十二篇文章就像短篇小说写人记事的“横切面”,可以说是十二出折子戏。有意思的是,这十二出戏之间隐隐约约都有一种联系。以傅斯年为例,《至刚至柔  至情至性——傅斯年与家人》自是笔墨集中之处,不过《中央研究院迁台前后》、《山坳上的北大文研所》里面也有他不少戏份。甚至《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一文,引丁文江1935年4月13日致胡适信函,提到“孟真……去年离婚的事,至今不免内疚,所以有这次的爆发”。再联系《至刚至柔  至情至性》一文涉及的内容:1934年傅斯年与丁馥翠离婚,丁氏此后终生未嫁,身后无子女,傅斯年为此内疚不已。两处“内疚”恰好衔接上了。至此,我们对耿直率性有时甚至不免霸道的“傅大炮”当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虽然作者没有像撰写《傅斯年传》那样连贯运笔,倘读者能悉心体会,敏感于其间的勾联,进而相互发明,亦是读书至乐。因为是折子戏,作者在保证叙述相对完整的同时,着重选取鲜为人知的材料,不炒冷饭,不意淫史料,不唐突前贤。敏锐的读者自能梳理出文中蕴含的玄机。

如此说来,书中的深意,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