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中行发力境外业务快进
导语:

欧阳晓红

在境内利润增速放缓之际,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中国银行(下称中行)的境外业务却在发力,在资产和利润方面,境外机构的增速均超过境内。

其实,囿于国内市场资产规模增长的乏力,国内化程度最高的工行几年前就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而国际化水平最强的中行曾一度将战略调整为主攻国内市场后,又再度转身加速拓展海外机构。

现在,伴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工行的国际化经营红利逐渐显现。截至上半年末,工行境外机构的总资产已达1666.5亿美元,比2011年末增长33.6%,占集团总资产的比重比2011年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距离10%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今年上半年,中行约20%的净利来自海外业务,这部分业绩增长不受降息和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负面影响。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趋势已变,不排除银行的某些境外收入是其境内业务操作所形成的。这可能昭示银行的境外利润中混有“李鬼”。

利润曲线偏移背后

“境外快了,境内慢了。”9月5日,一位工行总行人士这样描述境内外业务利润增速的不同。他说,我们的判断是国际化红利开始显现,现在看势头不错。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际,对境外贷款业务开展不顺的中资行来说,出现了一些难得的海外融资需求机会。

这种新的融资需求不仅来自“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甚至还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GE。“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是危机令中资行发展了类似GE的跨国企业。”上述工行人士说,诸如跨国企业的贷款项目一般都是银团贷款,能参与进去已属不易。

而工行那条保持了年复合超过30%的利润增长曲线也终于在2012年上半年出现偏移,取而代之的是,境外资产与利润的增速超过境内。尽管其占比目前似乎还微不足道,但境外资产快速增长的趋势却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中行亦欲在海外业务发力。中行副行长岳毅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受惠于业务发展加快,尤其是存款及贷款增长均有提速,上半年海外利润增长加快。另外,欧债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及欧洲银行的贷款及资金融通能力均转弱,给中行提供了较多的商业机遇。

中行行长李礼辉在今年期中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三至五年,拟将海外业务盈利贡献比重提升至占三成。他透露中行的海外布局策略是,透过增设分行、支行、子银行或代办处等方式扩大覆盖面,为内地“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方位银行服务。2012年继续在亚洲市场提高竞争力、在欧洲市场巩固及提升地位,以及于拉丁美洲及中东地区选择性拓展业务。

就在过去的8月份,中行的斯德哥尔摩分行及波兰分行相继开业,成为首家在北欧地区和波兰正式开业的中资银行。

工行亦不示弱。去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曾表示,计划在未来五年,境外业务的利润贡献占比从当时的3.8%提高到10%。

在今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姜建清表示,工行来自于境外业务的利润对集团贡献正逐步加大,境外机构税前利润达 8.64亿美元,同比增17.6%,比集团税前利润高出5个百分点。至今年年底,工行可能再增加6个国际及地区的海外分支机构。

“境外资产近年来的增速很快,工行目前境外资产占比为6%,利润贡献占比4%左右。”一位工行人士透露。数据显示,工行已在34个国家及地区设置了分支机构。

不过,接下来的国际化方向上,“跑马圈地”已非工行的工作重点,姜建清说,未来境外机构的成长性将通过工行业务线的延伸,提高机构质量和提升盈利贡献能力。

事实上,中行海外步伐的加速并不像工行那样“一脉相承”,也曾有过踌躇。早在2009年底,中行曾调整战略,主攻国内市场,并悄然把“追赶工行”作为自己2012年成立100年时的“业绩目标”;而当时工行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其目标是“赶超中行”。两家银行,一个要“走出去”,一个要“走进来”。

如今,近三年过去,两家银行的步调开始一致,并都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作为业务的发力点。

境外利润或有“李鬼”

不言而喻,有着先天优势的中行在跨境人民币结算领域已经走得很远。正如李礼辉所言,跨境人民币银行服务是中行进军海外市场的重点范畴,亦较其他银行更具竞争力及优势。

据媒体报道,中行正积极争取成为新加坡及伦敦的人民币清算行,并已向新加坡政府递交申请。“中行作为唯一的人民币清算行的优势,过去三年境内外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累计突破3万亿人民币,稳居市场第一,加上中行拥有丰富的理财产品,推动了盈利的增长。”岳毅表示。

从清算网络角度而言,工行亦不甘落后。今年上半年,工行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达7901亿元,同比增长94.6%;累计开立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近300个,清算网络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居同业首位。

为抢占海外市场,2012年上半年,工行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了贷融通、双币信用证、远期汇兑通等一系列低风险融资理财产品。

下一步,“将继续把人民币资金、产品、系统、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境内延展至境外,不断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形成渠道多样、产品丰富、运营高效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经营平台。”工行方面表示,“努力成为全球客户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首选合作伙伴银行。”“中行几乎垄断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市场,定位不同,二者没有可比性,但工行的海外竞争优势也很明显。”上述工行人士说。

的确,在海外业务占比上,两家银行的差距较大。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中行约20%的净利润来自海外业务,其经营亮点之一便是海外业务净利润的增长;而工行的境外利润贡献占比不足4%。

然而,也要留意银行境外利润中的“水分”。郭田勇解释,不排除境外收入是由于境内操作而形成的,比如境外贷款、内保外贷等,其收入体现在境外,真实情况却是境内操作而形成的。

事实上,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大多数都涉及“关联交易”。有关统计显示,超过50%的信用证由中国境内银行发往香港;近20%的信用证从中国发往新加坡,从中国发往欧洲、中东、非洲的仅占3.18%。其结论是,这或许是人民币结算名义下的跨境套利。“有多大比例不太清楚,但有这方面的影响,这也是汇率趋势变化之后,由境内而衍生的一块业务贡献。希望境外网点真正通过服务来获取境外业务的收入。”郭田勇说。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