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
导语:

李缘

2008年雷曼倒闭按下全球金融海啸的开始键

2008年9月15日,施文博记得那天很热,有点台风来临前的味道。作为入职雷曼不久的宏观分析员,施文博周末还去调研,结束后便赶回香港陪伴女友,当天恰好是中秋节。北大毕业后便双双拿到国际投行的工作邀约,到香港建立新生活,施文博觉得自己要用勤奋来补偿这份幸运。

进入香港境内,施文博忽然接到一个同事的电话。电话那头很安静,似在办公室,间或有碎纸机的声响。同事用香港腔浓重的普通话和他说了五个字,寒意从施文博的脚底往上蹿:“公司倒闭了。”

四年后施文博谈起那一天时,一向沉默和严谨的他语速变得很快,遇到的人、听到的话、甚至闻到的气味都像从冬眠中醒来的野兽,奔腾而出。“这就是经济周期,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他说。

雷曼倒闭按下了全球金融海啸的开始键,四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市场都活在那次事件引发的阴影里:政府救市、通胀飙升、税收锐减、欧债危机……

◆下转05版

◆上接01版

一夜

施文博知道消息后从口岸直接去中环办公室。他开始还犹豫要不要打车——公司会不会报销车钱呢?——现在想起来这些问题都很可笑。但当时市场经历了太久的牛市,几乎没有人了解“倒闭”意味着什么,甚至还有同事去向老板讨要离职赔偿金。

施文博到达时,已有电视台堵在电梯口,有主播把话筒塞给他,他转身挤进电梯。门关上,通向30层的那几秒钟,他在电梯里的电视上看到纽约总部的同事拿着箱子离开的场景。美股暴跌300点,宣布破产的雷曼股价跌至19美分。施文博记得2月份他拿到工作合同时,雷曼还在60美元附近交易。此时,99%的市值蒸发了,公司没有了。

他回办公室,是因为接到IT总监的一封邮件,说决定放开公司硬盘,大家抓紧时间把自己的资料拷回家。投行强调保密纪律,任何文件都不可以带回家,远程工作时亦要登录公司硬盘才能看到资料。“我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个胖胖的白人IT总监长什么样。对于研究部分析员来说,放在公司硬盘里的数据和资料就是职业生涯的全部。他完全可以消除所有的资料,但他没有。”施文博屡次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当时雷曼香港的IT总监,这是他回忆时惟一用到的正面形容词。

当晚几乎所有员工都回到了办公室,媒体用长镜头拍到那三层楼亮着的灯,偶尔有人端着文件从窗前经过,好似一个平常的加班夜晚。

回到家后施文博最后一次登录雷曼的工作邮箱,收到总裁古尔德给2.7万名失业员工的信,通报公司已倒闭,正进入清盘程序。信的结尾,古尔德写道:我知道倒闭会让每个人都痛苦,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经济上,对此我感到极度不安。

施文博之前听闻过古尔德的一些故事,投资风格进取、管理效率极高。但他觉得此时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他只是觉得疲累。睡了长长的一觉后,16日中午他醒来时,恒指已暴跌1300点,上证综指亦急挫4%,跌到了1980点。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制造业、就业、消费等各项指标都在恶化,发达国家二战后首次出现整体的经济负增长。

野村

施文博没想到最终接手的,是日本的野村证券。他毕业前曾拿到过野村证券的offer,但哪家公司能和华尔街一流投行相比呢?施文博觉得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

2008年11月初,等待了两个月的施文博收到新的工作分配方案,内容和之前差不多,但七成的研究部员工被挪到上海,因为搬到了上海,野村告知这些员工不可以再享受国际标准的薪酬,降薪幅度60%。很明显,这是新东家削减开支的一个手段。

他本人及同事对此都很不满意,但真正离职的只有一两个。“大家都是吃股市饭,看到股市每天像灌了铅一样暴跌,外面都在裁员,离开野村也无处可去。”施文博搬到了上海,任职于摩根士丹利投行部的女友仍在香港。2009年3月9日,恒指跌到了11344点的谷底,摩根士丹利投行部翌日遣散了10%的员工。

“雷曼倒闭那天她还打电话鼓励我说,不要怕,至少家里仍有一个人没有失去工作。”施文博回忆说。市场持续低迷、事业受阻,两个人的心情很糟糕,为不影响对方,双方都主动减少了联系。2009年中,从本科阶段就开始的4年恋爱画上句点。

结束感情,施文博专注于工作。美联储、中国央行、英国央行……全世界都在联手救市,流动性带动下股市迅速反弹,7月恒指重上两万点,市场气氛明显好转。2009年底,施文博离开了野村,跳槽至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他是团队里第二个离开的人,其他同事在之后的一年内陆续离开。

投资银行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野村在收购雷曼时担心人才流失,曾给高级管理层和明星员工派发“两年最低薪酬保障书”,但之后的磨合过程并不顺利。野村投行部员工Alex说,日本文化的封闭性很强,日本籍和非日本籍的员工很难融合:“很奇怪的,大家在同一个写字楼上班,但坐电梯时,潜规则都是日本籍员工搭一架,非日本籍员工搭另一架。”

雇佣合约也是难以融合的主因,Alex指日本籍员工一进公司签的都是永久雇佣合约(life-long contract),无论市场顺逆,日本籍员工都有天然的避风港,不用担心被裁员。一旦经济转坏,其他国籍的员工则人人自危。

2011年8月欧债危机爆发,海啸后的蜜月期戛然而止,环球市场急转直下,银行体系坏账再度浮现,国际银行裁员潮又开始蔓延。香港的投资银行短短三年便经历了两轮大规模裁员潮。

Alex透露说,香港办公室被裁的比例达20%,9月12日一天内就有5名分析员“被离职”。他说,年初至今裁员集中在研究部、后台等“烧钱不赚钱”的部门,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已听闻下周三“炒人”的大信封将送到投行部。

轮回

已经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了逾10年的Alex说,今年的市场安静得可怕,2009年那时虽然坏消息不断,但今年连对冲基金都减少了交易,券商、投行、分析员、销售等每个环节都揭不开锅。

交易清淡的原因是大家都在避险。降低杠杆率、抛售风险资产是2008年后贯穿金融市场的主题。“金融海啸”一词,由被称为“债券大王”的格罗斯(Bill Gross)首创。在他看来,金融业的一个轻微震荡,在连锁效应的放大下,会快速恶化成极具破坏力的金融海啸。擅长制造新潮词汇的格罗斯还形容发达国家经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新常态”,即经济体高失业、低增长,而居民则低杠杆、低消费。

北京时间9月14日凌晨,伯南克宣布了美联储加码救市的决定,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的同时,承诺将超低利息维持至2015年年中。美联储表示会购买较长期债券,新购债和“扭转操作”两项相加,至年底每个月金额为850亿美元。

巧合的是,四年前几乎同一时刻,财政部和美联储决定注资850亿美元救美国国际集团(AIG)。

四年又一轮回?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