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战争
导语:

150

张勇

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这种转变催生出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金融机构们多年“坐享”的高增长模式日趋失速,其不得不寻求新增长引擎,包括向同行领域伸出触角。近两年蓬勃发展的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各方逐鹿之地。

2011年底的数据表明,有超过16万亿元的资产在接受金融机构的管理,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今年,这一数字还在增加。2012年前九个月,累计有数百亿资金从上市公司流向金融机构的理财市场,几乎超过2011年和2010年的全年金额。更让人吃惊的一组数据是,2012年上半年,券商资管规模从2011年年末的2819亿元猛然升至4802亿元,近乎翻番。

事实上,资管领域的规模“井喷”不仅来源于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财富转移,也是制度红利带来的效果。

9月中旬,国务院批准了“一行三会”及国家外管局联合制定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其中指出在“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这就意味着与前二十年的4.46%和4.42%相比,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需要大幅提升0.5个百分点,显著高于GDP增长。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尤其是2012年以来的金融改革,让金融机构有机会出现超常规发展,甚至带来金融混业经营的契机,而随之而来的,还将会是一个“大资管时代”。

而今年以来,监管层陆续对券商、基金、期货、保险等行业在资产管理领域出台放松或者放行政策,一一实现制度通途的同时,也鸣响了金融机构在大资管时代竞跑的发令枪。

财富转移

2012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最让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就是银行的业绩增长远远好于非金融企业。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业绩同比增长18.25%,而非金融企业的整体业绩则出现了16.14%的下滑。

在这种巨大反差的背后,是企业和居民的资金不断加速涌向金融机构的“资金池”。

截至目前,近百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总金额达到数百亿元;而在银行内部,2012年上半年最显著的一个现象则是同业资产规模的迅速放大;券商的资管业务则更为“激进”,仅仅半年整体行业的资管规模就近乎翻番。

而这种转移早在2011年就呈明显趋势。财汇金融统计,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达23889 款,同比增75.3%,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21474款,占全部发行总量的90%,同比增86.63%。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明显提速,且以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放量增长为特点。

申万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屈庆研究发现,2011年,不仅居民储蓄向理财产品迁移的现象渐成常态,企业因资产保值增值需求而动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对公理财产品的现象也日渐突出,部分公司以发行债券形式募集资金,其后将资金用于相应期限理财产品投资。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末,基金、信托、保险和券商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别达到2.13 万亿、4.81 万亿、5.54 万亿和2819 亿,银行理财按照2011 年三季末的数据,已经达到3.3 万亿规模。

而在银监会的要求下,银行理财规模在2011年年末保持了三季度末的水平,因此截至2011年年末,银行、信托、保险、基金和券商的总体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超过了16万亿。

下转21版

上接17版

然而,金融机构资管规模迅速庞大的根源在哪里?

在某上市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看来,中国数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使得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原本囤积在住房产业链和出口产业中的大量资金“无奈”的被不断挤出。

同时,中国居民的财富积累也在名义上快速增长,虽然如果抛开通胀因素,实际增长或许并不明显,但西南财大近期一份备受争议的报告还是指出:中国家庭净总资产高出美国家庭21%,城市户口家庭的平均资产已达247万元。

制度红利

企业积累的大量资金无处可去,居民为抵抗通胀而出现强烈的理财需求,这一切就造成了金融机构资产管理领域的超速发展。

显然,金融机构们切身感受到了这一切,近年来,银行与信托“不辞辛劳”的设计出大量的理财和投资产品,希望吸引手上握着大量闲钱的企业们。

而私人客户部则逐渐成为银行的重点部门,保险公司不断做大自身的资产管理业务,券商不仅仅陆续将其资管部门独立成子公司,还纷纷设立了所谓的“财富管理中心”,他们的眼光都瞄准了高净值个人客户。

同时,公募基金的专户开闸,私募基金的被认可,都成为社会资金向资管领域迅速聚集的渠道。

在上海一位大型券商的副总裁看来,要达到《规划》的要求,监管层就必须放松资产管理,发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此次的《规划》明确提出,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机构。鼓励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扩大资产管理业务,适时研究推动期货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研究放宽公募基金管理机构业务范围。继续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

而上述这些措施,则无疑是金融机构们的制度红利。

事实上,金融机构的发展历来离不开政策,其中银行业的理财业务变迁就一直伴随着监管政策和态度的转变。

“监管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和管理可以以2009年作为时间分水岭,”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屈庆介绍说,“2009 年前,政策主要对理财产品的定义、分类、实施和销售等进行细化和明确,2009 年后则主要针对以信贷类产品为代表的监管套利行为进行规范。”

回顾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历程可以看出,对理财业务的发展,总体上监管的态度依然是以支持和鼓励为导向,将理财业务从监管套利的灰色区域中清除出来,真正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方向推进。

而2012年3月以来,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间金融风险、化解银行风险,金融改革开始大步前进。半年内,国务院及“一行三会”陆续出台了近十条关于金融改革的措施和意见。

在这些政策的配合下,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似乎完全不受减速的经济影响,依然迅速增长。而更加可让金融机构畅想的是,随着金改的深入,金融混业的契机也可能随之出现。

2012年,券商资管业务的创新在券商创新大会召开之后开始加速,“让人明显感觉到券商的资管已经与信托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开始与基金公司直接争夺资源。”上述上海大型券商副总裁介绍说,业务上的重叠将逐步引发金融监管上的变革,而这也将有可能打开金融混业的大门。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