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突围:因专户投资之名
导语:

赵娟 李保华

与券商、保险、信托、银行相比,基金公司可谓是理财市场的特种兵,资产管理是这个行业唯一的主业。

不过近年来,伴随着A股市场的低迷,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管理规模难以突破2007年的历史高峰。由于在股票市场的亏损,公募基金行业的口碑亦受到影响。同时,在监管层资产管理“混业经营”的思路下,券商资管、阳光私募乃至信托、银行理财都开始在资产管理市场崭露头角,让这支专业队伍略显黯然失色。

2012年已不是基金业寒冬的第一年。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近5年的蛰伏,面对其他行业涌入者日益激烈的竞争,无论是补足内功弱势突围还是壮大根基曲线救国,公募基金行业正在迎接挑战。

公募固定收益产品弱市突围

今年基金行业最激进的公司代表无疑是工银瑞信和汇添富。

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底,工银瑞信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约1200亿元,比二季度末增加了500多亿元,行业排名很可能由第七迈进前五。而汇添富规模也较去年底增加了400多亿元,达到800多亿元,不但跨进行业前十,亦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基金公司。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突围的工具都是短期理财基金,工银瑞信显然抓住了大股东为工商银行这一天然优势,汇添富则是抢得了短期理财基金这一今年基金业最大亮点产品的先发优势。

其实,不仅这两家公司,在整个行业今年的新基金扩容中,短期理财基金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4日,今年新成立基金173只,总规模4138.97亿元,其中短期理财基金13只,目前规模达1337.48亿元,占到了约三分之一。

9月末最后一周,证监会公示信息显示,基金公司新报产品8只,其中7只为短期理财或货币基金。

在股市经历了两年多熊市后,固定收益市场正成为基金公司扩疆的重要战场。其实短期理财基金的定位与货币基金相近,主要发挥短期现金管理功能,在投资方向上与货币基金类似。其实货币基金的规模也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增加,从不到30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4938.55亿元,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银行停发超短期理财产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都为这些主要投资利率产品的投资品提供了土壤。

虽然目前国内宏观环境处于降息周期中,但短期资金面依然紧张,存贷比压力下,银行存款压力仍存,在大额可转让存单发展起来之前,目前协议存款是这类现金管理产品的主要投资品。

易方达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马骏表示,根据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其实并没有短期理财产品,利率市场化初期是货币基金大行其道,而正是中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培养了这类客户需求,与货币基金相比,短期理财基金牺牲了流动性,能否获得收益的补偿是这类产品未来发展空间的重要决定因素。

未来,很可能证监会将对货币基金的久期和所投信用产品的评级加强管理,或进一步将货币基金和颇具中国特色的短期理财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进一步细分。

目前,整个公募基金业,债券基金总资产规模2401.29亿元,保本型基金650.68亿元,再加上货币基金,固定收益类产品总规模已达近8000亿元,占整个公募基金总规模的30%,这一比例近4年来持续增长。

其实不仅国内基金行业如此,在国外,许多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固定收益产品的发展都好于权益类产品。即使美国股市已经收复2008年失地,最近两年全球最大的上市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也依然将固定收益产品作为主打,因为多数客户依然厌恶风险。

除了固定收益产品的大扩容,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分级指数基金成为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的一个小的突破口。这类产品跟踪指数、带有杠杆,弹性大,成为游资弱市抢反弹的利器,其约定收益份额则与银行理财产品类似,与短期理财基金的定位异曲同工,受到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尤其是保险机构的欢迎。

短期理财基金和分级指基可谓今年基金公募业务弱市突围的两把利剑。尤其是前者,分流银行理财产品客户,但同时由于其短周期运作特点,对关键时点的银行存款规模不构成威胁。去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近17万亿,终于,公募基金也分得一杯羹。

短期看,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基金的发展或是股票市场疲软、银行理财产品受政策干扰暂停的阶段性发展。不过长期看亦不然。

2007年被誉为公募基金理财功能普及的元年,当年,固定收益类产品在整个公募基金中的占比近5%。目前这一占比已经增长到如上所说的30%,经过这些年所交的真金白银的学费,在理财市场,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已经有了更强的风险意识,不再是简单的比较收益而选择产品。

证监会亦大力鼓励基金公司发展低风险型产品,在债市扩容的大背景下,随着投资人风险的分层,未来固定收益类产品终将在公募基金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

专户、机构业务曲线救国?

虽然短期理财基金或可以弱势突围,但并不是每一家基金公司都能依靠所谓产品创新打开一片新天地,除了战略眼光,想要突围的公司或者有股东优势、或者有渠道优势,至少需要产品线完整。

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积淀的大中型基金公司或有机会弱势突围,也可以收紧钱袋过冬,但对于众多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在日益混战的资产管理市场,想要分得一杯羹已不那么容易,许多公司必须寻找“曲线救国”的道路。这时候,专户理财业务,至少看上去很美。

金鹰基金专户投资部总监张伟表示,目前公募基金业经过2005—2012年证券市场牛熊周期的洗礼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格局,大型基金公司的优势已然确立,中小基金公司受制于经济周期及证券市场的调整,那种寄希望于一轮牛市续演基金规模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并不现实了,所以寄希望通过专户投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寻求突破和发展是大多数中小基金公司的一致想法。

2012年6月底,证监会表态将修改《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到,将准许专户投资非上市股权、债券、收益权等资产。

9月17日,在第六届指数与指数化投资论坛上,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胡家夫再次强调,证监会正着手修订《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为专户业务创造宽松、公平的监管环境,并提出“积极推动基金公司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目前正在修改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亦拟将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子公司专门从事规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

其实,除了已经降低过门槛和成立初始规模,此前,基金专户已获准投资商品期货,其投资股指期货的比例亦不受限制,与券商、保险、银行理财、阳光私募相比,基金专户已经是目前市场上监管限制最少的一类资产管理业务。

即使正式管理办法仍未出台,目前三地多家基金公司已经在积极酝酿专户子公司事宜。此前博时、嘉实等大中型基金公司都曾设立另类投资部,即为未来开展PE等新业务做准备。

而许多中小基金公司更是一直寄希望于此。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专户投资经理表示,公募市场现在募资困难加上成本高企,各类规模的基金公司都将加大非公募资产规模特别是专户的比例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为在非公募资产中,相对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企业年金等业务,专户业务起步相对容易一些。

据监管部门的数据,截至2012年5月底,共有71家基金管理公司取得特定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其中40家基金管理公司开展了特定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账户527个,管理资产1018亿元。

虽然看上去很美,较残酷的一个现实是,发展3年来,许多基金专户产品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0~100%灵活配置型产品,对投资经理经验要求较高,管理难度较大,几乎每年都有专户产品发行不成功或业绩大起大落乃至亏损的案例,而对于专户产品,没有绝对收益,基金公司亦无法提取业绩报酬。

或正是因此,今年,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发行了并不提取业绩报酬的产品,改为每年收取2%的资产管理费,管理费较此前大幅提高。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甚至取消了专户部门。

也有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另辟蹊径。正是由于专户业务的“全牌照”,上海一些基金公司开始积极发展“通道”业务,即与阳光私募合作,为其提供账户通道,同时提供基金公司原有的强大的后台支持。

还有一些基金公司积极在专户业务上尝试各种对冲策略,将国际上流行的统计套利、高频交易、阿尔法对冲等策略应用于专户理财,这也成为公募基金探索“绝对收益”策略的先锋队。

张伟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专业投资权益类或固定收益类的中小基金公司,专户投资实际也是走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品牌路径,未来,固定收益类产品、衍生品类产品、投融资平台等业务或是专户创新的主流方向。

其实,高杠杆的分级债券型基金最早也是在专户业务中尝试。目前还有许多基金公司积极发展专户定制业务,尤其是针对中小型保险公司,合作发展满足其特定需求、带有一定封闭期的定制化的债券类产品。

这类专户理财业务已经与基金公司机构业务相重合。今年7月23日,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除了保险资管公司,符合条件的基金、券商也将进入占保险业总资产7%的保险资管市场,业内人士测算,目前潜在受托的保险资产规模约5000亿。

服务于保险、年金等机构亦是服务于大众,非公募将成为基金公司贡献增量的主要板块,也将进一步考验基金管理公司获取绝对收益的能力。不过这又将仅是大中型基金公司可以觊觎的蛋糕。

与公募产品1000元为起点、服务大众理财相比,专户投资是量身定做的高端客户服务,其实这对专户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伟认为,中小基金公司在专户投资业务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和劣势,更多的是在组织结构与激励机制上体现出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

虽然发展已有三年,但多数公募基金专户理财业务的品牌发展缓慢,上述投资经理认为,未来随着投资范围的扩大和专户的定制化特性,专户的收益能够很快分化,未来几年一定会诞生一些以有特色的专户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金公司。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