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微软”
导语:

张昊

一次,微软没有B方案。

微软CEO鲍尔默把Windows 8称为他们“最冒险的下注”。所谓“冒险”,正是因为这有可能是一次重生,但也可能是一次毁灭。

上一把,他们赌赢了,Windows 95最终用图形界面取代了DOS时代的命令行,赢得的筹码甚至让“失落的微软”(《名利场》在7月发表的同名文章)到现在还有“挥霍”的资本。谁都不敢轻视这头猛兽,即便苹果、谷歌和Facebook正如日中天。

Windows 8似乎走到了同样的十字路口,全新的用户界面(Metro磁铁代替了传统的视窗)、全新的交互体验(触屏、声控和人脸识别等正在超越鼠标和键盘的作用),以及全新的产品形态(诸如变形本这样的非常规终端正大量涌现)……当然最关键的是,通过Windows 8微软要变成另一个“微软”,这不再是一家纯粹的软件公司。“你要是看远一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软件上面,但你很可能会更愿意把我们看成是一家设备和服务公司。”鲍尔默不止一次地说起微软的“云+端”战略。

而Windows 8的作用正是连接这一切,因此,微软在其上边的投入是不遗余力的。“未来几个月内,在电视节目和体育赛事中如果看不到Windows操作系统(下简称‘OS’)的商业广告,那才算稀奇呢。”微软OEM部门高级副总裁Peter Han略显夸张的言论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微软对市场的急切。

但这注定是微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产品,因为即便Windows 95更具破坏性,可是它周围并没有iOS和Android。“这是一款好产品,而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美国很多业内博客都持这样的态度。在微软“浪费”的几年时间里,这些本不起眼的后来者正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侵吞着微软的领土。

于是,即便微软基因的变化显而易见,但谁都无法证明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要比现存的这两个更具合理性和生命力,这就是微软现在的困惑,“做操作系统不难,但是让大家都使用,让产业链跟着你一块儿玩,这个就比较难了。”微软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称。

逻辑

微软正在被媒体“妖魔化”成一个臃肿、迟钝,且唯利是图、远离创新的“商业公司”,鲍尔默也几乎可以和“罪人”划等号。一些媒体在给微软开诊断书时,更换CEO都会成为最后一个略带噱头的选项,“看看他在微软都做了什么!”

按照这样的逻辑下去,苹果、谷歌和Facebook天然就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他们登顶的方式就是等着微软老去,这甚至不需要发起什么进攻,因为微软和它所寄生的PC时代早已被判了死刑。

这一切都源于微软对互联网的“漠视”,即便存在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微软更像是一个杰出的追赶者,而不是一个首发者。DirectX(图形编译器)打败了OpenGL、Xbox已经掀翻了索尼的Play Station,更经典的当然是IE和网景的战争,那一仗算是奠定了微软的根基。

但是在互联网上,微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节奏。Bing的例子足以说明一切,战略方向上的反复不仅仅让微软错失了时机,这甚至影响到了它的自信心。在微软内部,越接近互联网的部门,压力就越大。Bing如此,IE也好不到哪儿去。

“失落的十年”一文中透露,Bing有段时间沉迷于和谷歌的追逐,绝大多数的自主创新都被枪毙。而早期的Bing信奉的则是“要么发布,要么完蛋”,员工的升级完全取决于发布的产品数量和产生的影响,那时候的微软发布周期比谷歌还快。

这种看上去有些“唯利是图”的压力正是一切错误的源头。媒体总在质疑微软的动力,道理很简单,坐拥着Windows和Office两大金矿,即便是一些创新产品也会成为财务数据的牺牲品,Courier(平板电脑的前身)胎死腹中便是很好的例子。在硅谷投资人Paul Graham2007年写的那篇著名的《微软已死》中,他提到微软在2005年之后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财务状况不错,但那些关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经不会看它了。

Windows 8担负着正名的重任,而且在微软未来的战略规划中,它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OS。因为OS和互联网的边界正在模糊化,在新的定义中,除了硬件管理和运行环境支持外,OS正越来越像一个枢纽,将用户、开发者以及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也正是微软押宝Metro的原因所在。在微软看来,这种更关注社交、娱乐,也同样具有强大商务功能的UI界面是一种更高级的互联网逻辑。它可以将不同种类的应用和服务串联起来,在云计算的基础上,使APP之间、用户之间可以迅速地形成相互关联的分享网络。

因此,打通PC和移动终端是Windows 8逻辑的第一步。这也是苹果和谷歌做不到的,谷歌并没有强有力的桌面系统,它本来希望利用Chrome浏览器去撼动微软,但未果,而苹果更是不可能把OS X(苹果PC的OS)移植到iPhone和iPad上。反而是非变不可的微软最没有后顾之忧,反正我就是靠Win-dows吃饭的!

微软必须让更多的人相信只需要一个设备就可以满足所有的使用场景,而不是跟着苹果去凑齐不同尺寸的设备。只有这次“布道”成功了,它的商业模式才具有合理性。紧接着,微软会把Metro复制到Xbox、电视、手表、眼镜、汽车等各种可能的终端上去,从而让用户有一个非常连贯的使用习惯。当搭载Windows的终端达到一个量级时,云计算就会变得无比重要,而微软早已开始布局和数据相关的领域。

设局

但这只是一个理想中的路径。即便是苹果,也是用了好几代产品才让用户习惯了APP的呈现方式,何况更加复杂的Windows 8。

所以,这根本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事情。一个最经常被提出的疑问便是,如何在移动终端上完成对Office软件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处理?连自己的产品都无法保证所有终端的体验基本一致,那开发者该怎么办呢?

这也是为什么Windows 8采用Metro和传统界面两个界面的原因所在,但很显然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至少到现在,微软还没有找到合理的方式把PC时代的应用全部搬到手机上来。因此,即将发布的Of-fice 2013具有十分重要的样本作用,它将采用Metro界面,如此复杂的应用都可以实现界面的统一,这会给开发者们很大的信心。

但其实在微软内部,这种“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已经慢慢地取代了原来的达尔文式思维。所有的产品不再是适者生存,它们都需要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账号系统之前在微软并不那么重要。同样是微软的用户,Skype、Bing等都有自己的账号系统,甚至LiveMail和Hotmail的账号都可以不一样。而谷歌正在将Android与Google既有网络服务进一步整合,除了将 Gmail、Gtalk、Google+等应用的账号系统打通之外,已经合并了Picasa(图片管理工具)的Google+公布了Youtube应用的改版更新。包括近期Google Music的发布,以及Checkout与Wallet的整合。你完全可以相信,对于谷歌来说,未来的每一只Android手机都将是它的广告展示板。

LiveMail 变成Outlook.com是一个明显的变化,Windows也开始了“无缝化”,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Windwos Phone 7上,这是一个完全使用Metro界面的操作系统,我们看到了微软过去的多个产品在这里汇聚,却是另有新意。MSN与Facebook Chat一并集成进了People Hub(人脉中心,Metro把应用上按照使用场景细分成了人脉中心、图片中心、娱乐中心等);Office Hub(办公中心)还专门跟Skydrive(微软的云存储产品)连接起来;Xbox Live和Zune(微软的音乐软件)也出现在了手机上。

今年3月,鲍尔默在给微软高层开战略会议的时候,再次强调了三点:“第一,我们需要清零,从心态上把过去的成功都抛弃和忘掉,现在只做一件事(当然是Windows8);第二,我们要变得越来越敏捷;第三,要更加开放和开源。”

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处事准则,而不是那个“迟钝”的微软。两年间,微软正在有计划地把更多的资源向互联网倾斜。“将来要有80%的人会去做.com,我们做操作系统的会越来越少,做云的越来越多。”张亚勤称。

在2010年,微软在研发上投入了87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与云计算相关的技术。而微软的4万名工程师中,如今已经有90%的人与云计算的产品和服务有关。虽然在云计算领域,微软还远不如老对手谷歌那么知名,但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足以证明微软的实力:全球最顶级的20家电信公司、银行和制药公司中,已经分别有13家、15家和16家开始使用微软的云计算服务。《纽约时报》称Windows 8让微软看起来“很有野心”,而马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会证明这一点。但微软的老辣绝非一个产品可以去概括,用《财富》杂志的话说,就是“它继续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

◆下转43版

◆上接41版

微软并没有完全摒弃之前的节奏:它开始非常积极地向企业用户推销新的OS。微软虽然很难打破苹果和谷歌在消费市场上的优势,但反过来,它们想要颠覆Windows在服务器、台式机和管理软件上的布局,则更加艰难。

现实情况是,对于那些世界500强的大公司而言,管理智能手机仍极具挑战。大多数CIO不大在乎你想用什么设备,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保护公司的数据以及节省自身预算,这当然是微软所擅长的。“很多人都不看好Windows 8,但Vista尚且卖了1亿套,Windows 8显然会比它好很多。”鲍尔默有些不服气,“你们说PC不行了,可当你加入一家新公司时,你第一个想问的是不是:‘嗨,头儿,我的电脑呢?’”

正确的平衡点

但微软的重心依然会是消费市场,哪怕在消费市场上构建一个生态系统要远比商务市场复杂得多。

微软需要让更多的OEM厂商和应用开发者加入进来,这是它一直逊于谷歌的地方。前Windows Phone总经理Charlie Kindel曾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明Windows Phone之前为何“出色,但无起色”。

“Android 采取的是降低与移动运营商和OEM厂商之间摩擦的策略,从而让他们更主动地去推广Android手机。它成功的核心秘诀就是:提供了一种廉价拷贝iPhone 模式的方法,而且给了OEM 厂商足够的自由。”而微软和它们之间的“阻力”,使得移动运营商和OEM都在“勉强地”推广着Windows Phone。

现在微软看上去又“惹怒”了一众OEM厂商。“这对生态系统可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其他品牌公司可能会采取消极行为。这不是微软擅长的事情。如果微软开始做硬件生意,那我们做什么?我们应该继续依靠微软还是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在微软推出Surface之后不久,宏碁董事长王振堂的表态有些怒不可遏。

虽然鲍尔默也多次回答了Surface的定位,“它只是一个设计点(design point),它将在广阔的Windows 生态系统中拥有独特的位置。数以千计设计、生产Windows 电脑的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不会消散,我们和 OEM 合作伙伴有着共同目标。”但这听上去模棱两可的解释,并不能让OEM厂商放心。

其实微软的逻辑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OEM厂商早已失去了创新的能力,他们习惯于购买产品的部件,参考一般的设计,然后将所有的东西塞进一个盒子里,然后取上一个难以理解的名字。这一套用在桌面市场中效果完美,在笔记本市场中,多年来效果也不错。”美国科技网站Pandodaily的专栏作者Farhad Manjoo称。

“显然,PC 厂商无法担任这样的角色(去冲击苹果和Android阵营),他们的生产结构已经模块化,外包化,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独创性。”

Surface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设立一个标杆。虽然看空者总是拿出Nexus(谷歌推出的自有智能终端,但并不卖座)的例子来验证Surface的不合理性,但两者所处的环境的确不同,而且谷歌的目的更多的是为零碎的Android阵营设立基准。

微软该如何“拢人”?对于一个平台来讲,这个课题甚至超出了IT的范畴。

“我们曾经太想开放了,想一下子支撑很多手机品牌,没有集中在一两个架构上,最后反而把系统搞乱了。现在这个方式是对的,就是以一套高通的芯片,将软硬件高度集成并融合到诺基亚手机里。此后当你变成一种标准的时候,软硬件、电源管理技术等很成熟的时候,再去开放。”

在张亚勤提出这个观点时,Windows 8还没有发布,他只能以智能手机的逻辑去反衬微软的整体思路。的确,Windows是一个奇妙的生态系统,概括地讲,它对生态系统的管控应该介于iOS和Android之间。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既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又不至于失控。

微软绝对不允许OEM搞任何可能有损用户体验的噱头。比如LTE,目前的LTE手机全都存在耗电的问题,而微软的做法便是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再向OEM厂商开放4G网络支持。再比如CPU,Android厂商为了控制成本可以无下限地压缩硬件性能,这导致用户体验不统一。而Windows Phone全都必须遵守既定的硬件底线,一丝一毫也不能妥协。负责这块的副总裁Joe Belfiore就曾说过:“当用户拿到我们的产品时,感觉就像是由一家公司设计的。”

这当然是有利于应用开发者的,苹果的APP Store已经证明了应用商店是生态链里至关重要的一块。因为传统的生态链——跟众多ODM和OEM厂商的融合只是硬件的融合,而未来真正比拼的是软件的融合。

Windows Store的应用数正在呈几何级数效应的增长,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Windows 8上市之后,众多超极本和智能终端的加入,会让应用的增长势头更加迅猛。但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微软如何去找到那最重要的“100款应用”。

因此,生态链的“松紧度”才显得如此重要,即便微软总是用“挣到钱的开发者的比例要高于其他两个平台”之类的理由来吸引更多的关注。但请注意,这是一条有活力的生态链。

微软看上去信心满满,在中国区的推介会上,它几乎拉来了所有的OEM厂商站台(展示了几十种产品)。而素有“Windows 8之父”之称的Steven Sinofsky也不远万里地来到了这个地位有些尴尬的会场,因为Windows 8的全球首发仪式要在月底举行。

它选择了一个古老的建筑作为会场,而里面却时尚感十足。这看上去意味深长。正如微软这样一个“年迈的”巨人,如何才能让自己衬得上这一套新衣服呢?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