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陆克文
导语:

张斐斐

11月20日将于柬埔寨首都金边开幕的东亚峰会使得亚洲成为美国政要的行程焦点。刚刚结束竞选获得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此间访问泰国、缅甸和柬埔寨,国务卿希拉里和国防部长帕内塔先期到访了澳大利亚等国。

奥巴马第二任期将延续“重返亚洲”的再平衡战略,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澳大利亚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14日,除了继续驻军达尔文之外,澳美部长级年度会议达成了两项重要协议:将达尔文和廷德尔的空军基地作为美国无人机基地以监视印度洋;同时将安装在加勒比海的太空监视雷达移至西澳大利亚。有评论认为,亚太地区中国与美国的二元结构已不仅仅体现在澳大利亚,甚至已经延伸至东盟部分国家。

大多数中国人认识并熟知这位满头银发的澳大利亚人是源于他与央视名人芮成钢的友谊。2007年,当时50岁的陆克文(Kevin Rudd)当选澳大利亚总理时,芮成钢第一时间采访他,他用流利的汉语轻松地征服了中国人,一时间,“老陆”这个只属于“小芮”的称号被迅速征用。

时至今日,他的汉语稍显生疏,但笑容依然灿烂,即使在录了三个多小时的节目之后,强打着精神倚在沙发上,他还会主动要求暂停采访,向刚刚一起做节目的学生告别并满足合照需求。

笑容背后,陆克文曲折的职业经历令人感慨。登上了权力巅峰三年后,他被昔日的下属吉拉德拉下台,仓促卸任,成为澳大利亚1972年以来任期最短的一位总理。这之后,他又出人意料地接受外交部长一职,但最终于今年2月辞职,目前,陆克文只保留国会后排议员的公职。

谈起这段经验,陆克文用中国人的笑话化解了尴尬:“我还可以做一些工作啊,至少还没有去见马克思。”但不要错误地认为他的政治雄心就此停止,陆克文明确表示,依然希望在2013年总统大选时挑战吉拉德。与此同时,他在达沃斯论坛等国际机构也有任职,“从今年年底开始,我会常来中国,大概每年四次与北大、清华的学者进行交流。”陆克文说。当然,把他留在中国的还是亲情。陆克文的大女儿与一名澳籍香港华人结婚后现于北京工作,育有一女。今年4月,陆克文开通了中文微博,将他与外孙女在北京的合照晒了出来,一同频繁更新的还有很多与中国相关的信息。看得出,老陆很喜欢“图文并茂”,澳华人议员、来访官员、甚至与中国书迷的合照都成为更新的内容。

不过,与陆克文聊起近日时局就没那么轻松了。老陆的话语体系更像一种谈判,他会用自己的交流天赋极力说服异见者。陆克文喜欢谈他近期频繁提到的概念“太平洋治下的和平”(Pax Pacifica),而与吉拉德现政府的外交政策保持距离。

10月28日,吉拉德政府发布了推迟已久的《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称亚洲的崛起为所有澳大利亚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澳大利亚的未来取决于其如何融入其所在的地区,这与此前“澳洲中心论”或“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论调有明显变化。“任何旨在阻止中国军力增长的政策都是行不通的,澳大利亚可以在维持与美国的防卫关系和支持中国军力增长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白皮书写道。

本月初,吉拉德利用亚欧峰会向各国作出最新的政策说明,在澳国内,这本白皮书却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批判这一转变为时尚早,而澳资深外交家Richard Woolcott则指出,白皮书错失了明确欢迎中国和平崛起以及深度探讨澳大利亚与中、美之间变化关系的机会。

陆克文对这种澳大利亚政策转变的评论不以为然,称其为伪辩题:“你可以同时走路和嚼口香糖。澳大利亚已经执行这种(中美平衡)政策40多年了,而且会继续这样做。”

事实上,陆克文上台后就开始调整前总理霍华德独靠美国的外交政策,声称自己是“澳美同盟的支持者”,也主张加强对中日韩和东盟的关系。但据英国《卫报》报道,2009年3月,时任总理的陆克文曾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表示,自己在对华政策上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主义者”,其2005年所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也秉持“中国威胁论”的态度。

对中国熟悉并有个人情感,但同时又是典型的西方观点。也许,陆克文的这种双面尴尬正极好地反映了澳大利亚身份认同的危机——军事安全与意识形态上更依赖美国,而在经济与地理上与亚洲最为接近。

经济观察报:菲律宾总统近期访问澳大利亚并声称希望将澳菲关系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您认为澳大利亚应该接受这项提议吗?另外,您对最近钓鱼岛与黄岩岛争端的前景是否担忧?

陆克文:澳大利亚一向在南海主权争议上不采取立场。澳大利亚与中国、菲律宾都保持了长期友好的外交关系。澳大利亚与菲律宾事实上是长期援助的外交关系,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取决于现任政府的决策。

在南海争议上,我认为现在所有的外交努力应该集中在签署中国与东盟的《南海行为准则》,我对在此问题上的进展表示乐观。[注:《南海行为准则》(COC)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升级,具法律效应。美国希望中国与东盟尽快签署COC,而中国的态度则是要将DOC的指导原则落到实处,为制定COC创造必要氛围]

对于钓鱼岛问题,澳大利亚力所能及地帮助降低中日紧张程度。两国之间存在领土争议而出现外交争端是一回事,武装冲突则是另一回事了。我们期望两国不要因为交流不善或误判形势而造成冲突。

事实上,各国应在亚太地区构建更广泛的区域安全信任机制,现有的东亚峰会以及东盟10+X安全对话机制为这一机制提供了机遇。现在的问题是两国或多国在区域内有领土争端,由于整体形势很紧张,所以争端容易扩大化,而非有序地进行解决。我对COC作出了特别说明,但此外,东亚峰会以及东盟10+X应该有责任开始区域内信心和安全建设机制的建设,作为我所提出的新的“太平洋治下的和平”的长期愿景。

我认为这一机制的核心是中美之间应建立未来5年的战略路线图。这其中包括每年高层更频繁的互访,应利用G20、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联合国大会等契机保持每年4次的接触;第二,中美之间需要更多基辛格那样的幕后的外交家;第三,双方需要有共同议程确保区域合作与全球合作的正常进行。

我们都知道中美双方的分歧在哪儿,但双方也有共同利益——亚洲范围内,共同建立东亚安全秩序的规则;世界范围内,促进多哈谈判的尽快结束,两国应积极加强合作。要关注分歧很容易,但聚集共识则是个难题。

“太平洋治下的和平”需要几个原则:一是美国必须接受中国崛起及中国在本区域合理的安全需求;第二,中国需要接受美国以及二战后同盟在亚洲存在的事实;第三,同意和平的争端解决途径。双方防长级同意建立安全信任机制,包括常规军事演习、亚洲18国的军事热线、高级别的军事会谈以及共同的维和任务。现在,以上任何一种合作都不存在,这就很说明问题。“太平洋治下的和平”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有助于管理问题,共同培育一种共同安全的文化。这不是美国治下的和平,也非中国治下的和平,而是太平洋治下的和平。

经济观察报:目前,钓鱼岛和黄岩岛的争议下,日本和菲律宾都希望巩固与美国的盟国关系,如何让中国信服,所谓“太平洋治下的和平”并非只是美国主导亚太的伪装?

陆克文:这一提案的确不能解决双方或三方间战略分歧的事实,但我认为这种战略分歧可以在一套新的地区安全机制下共存。如果各国的确按提案做了,在硬与软的安全领域就会有更多合作,战略的对抗与紧张度可会缓减。所以,不仅“亚太是中国后院”的想法是不对的,现在亚太局势也与传统的以美国同盟为基础的安全框架大相径庭。美国在历史上从不加入多边的安全架构,总是依赖单边行动或双边同盟,但我们说服美国加入东亚峰会的多边机制,是使他们同意亚洲需要一个多边安全秩序。

同时,加入东亚峰会时,各国都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条约中就包括了不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条约,所以“太平洋治下的和平”是存在基础的。思维很重要,它直接影响行为,认为“冲突不可避免”与认为“可以有共同的安全合作利益”,其结果截然不同。

经济观察报:吉拉德政府近期发布了《亚洲世纪中的澳大利亚》白皮书,其中提到“澳大利亚可以在维持与美国的防卫关系和支持中国军力增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这似乎与之前强调“中国威胁论”的观点有所转变,您如何看待?

陆克文:我认为,这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是一个伪辩题。哲学上有句名言叫“你可以同时走路和嚼口香糖”。澳大利亚已经执行这种(中美平衡)政策40多年了,会继续这样做。我同意白皮书的主要观点,对其具体措施的实施也持乐观态度,但我认为人们没必要就原本没有冲突的事实创造思维上的冲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