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魅力不在堂皇仪仗
导语:政府的威信,不来自于繁文缛节;政治官员的魅力,也不来自于排场威权。那些用特权树立自己地位的官员实则脆弱。人民之所以会认可一届政府,爱戴一些政治官员,是因为他们真正做了惠民泽国的实事。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言咏  近来的政坛清风,某种程度上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国情”。

我们的“国情”是什么?是“官本位”传统已渗入肌理。我们习惯于看到,官员外出视察时有鞍前马后的跟随者,雨天撑雨伞,晴天撑阳伞,官员的地位权责都那么重要,淋坏了晒病了可怎么办?在这套逻辑之下,宁波机场发生过“让领导先飞”的故事——本应该后起飞的航班因为一位“重量级”官员登机而先飞了,只因这位官员有要事在身;也是在这套逻辑之下,安徽灵璧县一镇党委书记出殡,沿路交通管制,理由是,需要保证交通秩序不乱。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似有改写这一“国情”之意。习近平在常委见面会上用“让大家久等了”做开场白,李克强开会不准发言者念稿子,王岐山阻止与会者称他为“尊敬的王书记”——亮相才半月有余,新常委们就频频送出阵阵清新的“官风”。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其中包括减少交通管制、精简会议活动及简报、基层调研简化接待等,看起来均是一些小细节的改变,实质上是角色位置的转换,是政治传统的革新,可以说,每一项规定都是对“官本位”思想的挑战。

以官员出行交通管制为例,除了国外元首到访确有礼节和安保之需的特例外,更多的是源于“官重于民”的意识形态。官员的身份地位比民众重要,时间成本比民众高,所以,为了保障他们出行畅通可以也应当牺牲民众的道路需求。但实际上,权为民所赋,政府官员被选出来的职责就是为民治政,没有特权。这是政治常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央政治局提出改进工作作风是回归常理之举,是早就当为之事。

无论如何,中央改变“官场积习”的决意值得嘉赞。官员特权的每一点缩减,都会让民众受益。不进行交通管制、不安排群众迎送可以少劳民;基层调研简化接待、精简会议活动可以少伤财;不念稿子可以鞭策官员更多地思考;不奉承上级可以让官员腾出更多精力干实事。更重要的是,如果能以此为基础,切切实实转变理念,筑造一个官民平等、不浮夸、不八股的政治氛围,对于执政党、人民以及他们共同的国家来说,皆是幸事。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已经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们的承诺,据报道,他们11月29日赴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时就是一路随着社会车辆过去的。此种践行,愿能恒长。同时,也希望在中央的带头下,作风转变能推广至全国——不是“运动式”地学习,那将会轻易地沦为形式主义——而应该缜密地制定规范,务实地贯彻落实,严格地予以监督。基层官员与民众的接触更加频密,但由于偏居一地,远离聚光灯,也更容易失于约束,因此更需规范与监督。

政府的威信,不来自于繁文缛节;政治官员的魅力,也不来自于排场威权。那些用特权树立自己地位的官员实则脆弱。人民之所以会认可一届政府,爱戴一些政治官员,是因为他们真正做了惠民泽国的实事。民众欢迎勤勉为官,挚诚为人,有性情、有人格魅力的官员,可以宽容失误,却不原谅虚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民的眼睛看得清这一切。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