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
导语:我们今天肯定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首先必须辨明这些理念中的价值观,并且证明这样的价值观对现代人仍有重要的启发。

经济观察网 傅佩荣/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朝代虽有更迭,而文化总是一脉相承,展示某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的主要成分是由《易经》、儒家与道家所构成的。我们今天肯定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首先必须辨明这些理念中的价值观,并且证明这样的价值观对现代人仍有重要的启发。

在变化中的因应之道

《易经》是探讨有关变化的书。在发明文字以前,人们如何掌握变化的现象,并且分辨它所造成吉凶祸福的后果?伏羲氏制作一组八卦的符号,用来象征具体事物,再由八卦组成六十四卦,代表各种复杂的形势与格局;然后提醒人要察觉自己在某种格局中的位置,以便采取合宜的作为。简单说来,《易经》教导我们观察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与人际间互动的状况,依此安排自己的言行。

最初,《易经》是帝王选择政策时的参考之一。古代设有太卜之官,以《易经》占卜为帝王献策。后代学者发挥哲思,把《易经》的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一套做人处事的道理,称为义理。这套义理所要说明的是:居安思危,乐天知命。

先说要居安思危。人在平安无事时,往往松懈心志或耽溺于逸乐,以为一切都没有问题;但是“变化”从未停止,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危机,后果如何就不难想象了。因此,为了持盈保泰,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人在平安时要有所警惕,相对于此,人在困难中不可灰心丧志,因为“变化”仍在进行,只要苦撑一段时日,终究会有新的转机。《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显示了上述智能。譬如,在泰卦(通顺)之后是否卦(阻碍),在剥卦(穷困)之后是复卦(重新开始)。

再说乐天知命。天代表形势与格局,命代表个人的遭遇。面对大势所趋,只能以乐观心情去理解及接受;碰上个人遭遇,与其随之喜乐,不如思索前因后果,找到改善自己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学习《易经》,使人领悟应该在自身的“德行、能力、智慧”三方面精益求精。

不仅如此,《易经》所谓的变化,是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大生命,正如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个人与万物息息相关,与人群更是声气相通。这种开阔的思维,使我们珍惜一切存在之物,更能善待自己的生命。

人生要追求止于至善

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最为深远。自从汉代以后,儒家就成为帝王教导百姓的主要学说,也是帝王统治百姓的重要工具。这是因为儒家学说的三项特点:尊重传统(包括当前的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以经典教育百姓,稳定社会秩序);关怀社会(个人要在群体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儒家固然具备统治者所要求的条件,但是儒家学说的真正要旨不限于此。从孔子以来,就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修养自己的言行,要尊重别人像看待自己一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要由五伦着手,亦即建立合宜的“君臣(领导与属下)、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再推之于各种人际关系。因此,在儒家看来,所谓的“善”是指: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

儒家强调个人行为必须出于真诚,真诚使人产生主动行善的力量。以真诚为基础,礼仪、音乐与一切教化才可顺利展示其作用。这种学说如果勉强用一句话来说明,可以称为“人性向善论”,而不是宋明学者所谓的“人性本善论”。人只要真诚,内心都会显示向善的要求,但由于善涉及我与别人的适当关系,所以人同时需要学习社会规范。儒家重视教育,其故在此。

在肯定人性向善之后,具体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安排?答案是择善固执。谈到择善,所需要的是知识与智能。知识使人明白行为的正确规范,智慧使人通权达变,能够在每一次的抉择中做成正确的事。至于固执,则不是顽固不知变通,而是勇于坚持原则,如仁与义,在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生命。这种作为源自儒家的信仰。孔子与孟子都相信:天在决定人间的一切,人只须把握天所赋与的使命,知其不可而为之。人的使命不是别的,正是在肯定人性向善之后,要努力择善固执,而最终目标是止于至善。

孔子个人的志向印证了上述说法。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老年人得到赡养,使朋友们互相信赖,使青少年得到照顾。)这是要以个人之力谋求人类社会的大同境界。这种责任无比艰巨,并且至今未曾完成,但儒家学者在奋斗过程中始终保持悦乐的心情,相信个人在成就自己的生命目标时,将会促使社会不断走向更完善的状况。

儒家既能关怀世间,又要重视学习、修养自己,结果形成亚洲学者所谓的“现代化”所需要的伦理观念。

随顺自然的审美感受

儒家不论对个人或社会都会带来一定的期许与压力。如果个人不得志或社会不安稳,许多人就会转向道家寻求出路。然而,道家只是人们逃避现实的借口吗?它的无为只代表消极无奈的态度吗?答案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道”。在老子看来,万物皆源自于道,最后也将回归于道。因此,“道”这个字所代表的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我们不必争论什么是道,只需明白万物(以及人类)是有来源也有归宿的。这种观念从根本上化解了虚无主义的困扰。

既然如此,人生应该如何安排?只有一种合宜的做法,就是设法悟道。道是包含万物在内的一个整体,在整体中,一切变化都是相对的,与互相制约的,因此人不必自作聪明,刻意要去完成什么。老子所说的“无为”是指“无心而为”,亦即每个人做他份内的工作,但不必存有刻意的目的。庄子进一步强调“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时,人就顺其自然。因此关键在于“判断”做一件事的条件是否成熟。这显然需要处世的智慧。这种智慧只有在虚静的心态中才会展现出来。

不仅如此,庄子指出:道是无所不在的。能从“道”这个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万物,就会发现万物皆彰显了道的光辉,因而无一不值得欣赏。庄子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亦即天地之间是美妙无比的。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一词就来自于庄子的观念。他的意思是:自然界与人类在道之中是合成一个整体的。现在这个词的意思是自然界与人类可以“和谐相处”。

领悟上述的整体观,我们面对个人的穷达、顺逆、福祸,甚至生死时,不是很容易化解各种激动的情绪吗?毕竟再怎么变化,一切都依然存在于道之中。道像母亲一样,怀抱万物与人类,我们有如婴儿,又何必想象各种不必要的困扰与烦恼?这样的人生应该是充满喜悦与美感的。

上述有关《易经》、儒家与道家的说明,是现代学者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心得,关于这些经典,历代学者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难免流于众说纷纭,而民间所熟知的往往只是一些格言名句以及基本的做人观念。因此,为了使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发挥作用,并且为世人提供一套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就还有极大的努力空间。在学者来说,要研究这些经典的现代意义,以求温故知新;在民间来说,要实践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素质,以求安顿身心。我们认为,这样的软实力如果充分展现出来,将是使中国由强大迈向伟大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傅佩荣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