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大部制”
导语:

谢良兵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多头管理”是食品安全的硬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对政府机构实施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正是代表和委员们最关注的焦点话题。

如何才能把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从养殖加工到市场流通的整个流程全部高效有序地真正管起来?有关专家的建议是,必须实施行政优化,成立一个“专门部门”。

在食品安全等市场监管领域,成都市这几年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在暂时还无法由一“专门部门”全面监管的情况下,由一名分管副市长“一个人管完”。

成都建立政府统一组织指挥的行政监管机制体制,将原本分属于公安、工商、质监、药监、经信、农业、司法等部门的监管职能整合,消除市场行政监管执法盲点和空白。

事实上,成都的这一改革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具体思路是什么,具体做法又有哪些?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

内容上实现“大部制”

经济观察报:此前成都市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体系是怎么样的?带来了哪些弊端?

葛红林:2008年前,与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成都市承担食品监管的农委、质监、工商、食药监以及公安等部门也分别属于不同的副市长分管,是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各部门虽然在不同的环节都“分兵把守”,但实质上更多是在“单兵作战”,缺乏协同,难以达到预想的监管效果。特别是在查办各类案件时,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即便发现了可能涉嫌犯罪的行为,也各自需要分别向不同的分管副市长请示,再向公安、司法部门移交。这种模式不利于犯罪证据提取和犯罪嫌疑人的控制,也不利于公安、司法机关的进一步侦查,导致一些案件因证据不足而无法立案。

经济观察报:成都为此做了哪些改革?

葛红林:2008年,新一届成都市政府选举产生后,对副市长的分工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政府四大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各确定由一名副市长分管,一竿子管到底。成都市对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手段进行创新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大部制”的理念。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而是由分管副市长协调?

葛红林:从2008年开始,在暂时还无法在行政体制的形式上实施“大部制”监管的情况下,成都市把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全部集中到一名副市长分管,先后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主抓,相对集中公安、工商、质监、药监、经信、农业、司法等部门参与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品牌战略推进办公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天网工程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等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对全市食品药品安全、流动人口、天网建设等工作的日常监管执法,从内容上率先实现了“大部制”管理的实质效果。

更好地“联动”执法

经济观察报: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葛红林:一旦监管执法中碰到重大或疑难问题,分管副市长就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主动征求各方意见,协调涉及的各个部门,化解难点,确保了整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这种集中分管模式的建立和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领导和指挥环节,领导的决策力和部门执行力得到极大提高。分管副市长能够直接掌握各部门的动态,听取各部门的汇报和建议,全面和深入了解情况,在现行行政监管执法模式下,集成各部门优势,不扯皮推诿,而是资源共用,无缝监管,既强化了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又降低了监管成本。

经济观察报:成都还建立了“食品安全联席制度”,这是怎样的一种机制?

葛红林:我们定期研究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监管工作,通过联动机制,由市食安委下设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同时,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方面,成都市也通过“联动”机制,在打击违法犯罪方面作出了一定探索。2010年底,成都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处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食品犯罪侦查大队”,设置警力,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侦办各类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活动。

经济观察报:这种联动机制的效果如何?

葛红林:食品犯罪侦查大队成立仅仅半年,与行政执法部门联动执法,就侦查各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94件,破案83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94人,逮捕86人,成功破获了一批大案要案。

2011年,成都市公安机关办理食品案件的数量超过了往年的5倍以上,共立案侦查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11件,侦查终结70件,刑事拘留128人,逮捕112人,移送起诉92人。其中仅“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中,就立案查处了涉嫌回收火锅锅底制售火锅油案件8件,移送司法机关4件,查处非法打捞地沟油案件16件。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