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媒体责任
导语:

当我们说,自己是媒体人的时候,这意味着什么?不冲动、不虚伪、不媚俗、不破坏。12年前的创刊号上,经济观察报的创业者以此定义这份报纸的品格。

当我们说,媒体对这个时代负有责任的时候,又意味着什么?我们确信,那些真正与时代共命运的媒体,无一例外地具备这样的特征:他们以最大的热忱投身时代的浪潮,但又以警惕和审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保持对世界的关注。他们恪守以下原则——客观而公正地记录时代变迁,自觉承担历史守望者的角色,即使在最躁动的时刻也始终保有清醒和理智,即使要冒巨大的风险也依然敢于发出冷静而独立的声音,并不惮以最大的勇气承担由此而生的所有理解和不理解。

4月16日是这张橙色报纸的生日。创刊12年后,当经济观察报回首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路,与读者诸君如此分享自己的感悟。现在,本报同仁更以此自省。我们诞生的这个时代,可能算不得最好,但也绝非最坏。我们珍视经历的一切,无论苦乐悲喜。这当然不只是一家媒体的“个人史”。

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年代。中国改革最大的现实,就是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改革最艰难之处是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因为没有谁愿意放弃既得利益,并且总能为维护这些利益找到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不仅相信这些理由,甚至相信只有这些利益为他们所有,才真正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也正因为如此,任何打破旧格局的想法都不仅需要勇气。勇气以外还需要智慧,能够设计出一套办法来,以相对较小的代价,相对较小的动荡,赢得我们期望的美丽新世界。

但是,勇气加上智慧,并不表示一切即可迎刃而解。过往不成功的一切改革,往往都因为怀着这种种浪漫的想法,以为既有勇气,又有方案,就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改革。这些人忘记了,改革进程中,有太多煎熬和苦难,是一时的勇气难以担当得起的,有太多的纠葛牵绊,也是仅凭智慧无以消解的。

所以,高呼改革者众,为改革论策者众,但敢于担当起改革的责任,置身其中,以耐久的毅力,承受其中的磨砺和苦难者,却寥寥无几。改革没有浪漫曲,有的是滴水穿石的坚韧,决不放弃的相守。改革从来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不是有强大的信念支撑,耐得住所有的煎熬,愿意承受所有的误解,纵然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也断没有成就改革的可能。

愿意承担责任的媒体,必然与它身处的时代共命运、同呼吸。我们一直相信,这是一个可以决定未来的时代。未来中国所期待的所有性格与形象,取决于今天的你我有着怎样的作为。在这个互联网渗透进生活每个细节的年代,尽管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负责任的媒体和一般信息传播者的区别始终在于,媒体需要有社会担当的自觉,需要有戳破谎言的勇气。媒体以报道事实为基本使命,但绝非时代的旁观者。

人们愿意相信媒体,那是因为媒体没有任何超越世俗的特权,但却握有和社会公众的无形契约,他承诺报道公众应该知晓的消息,不管这知晓会触动什么样的利益。即使真相背后可能掩藏着无可预料的命运,既然应许,就无可回避。媒体人的原则和底线应该是——不因被报道者喜欢而谄媚,也不因被报道者恼怒而折腰。

毋庸讳言,有时候媒体也会沉默。沉默是一种态度。对于媒体来说,有时候“在这里”是一种艰难但更有价值的承诺——只要你在,你就始终有发出声音的可能。尽管这意味着更大的煎熬。最糟糕的情形是,透过媒体人们无从了解身处的这个时代,字里行间渗透着虚饰和谎言——媒体放弃了责任,也就失去了所有信赖和尊重。

曾经有人说,我们和真相之间的距离,是相距最远的一段距离。我们依然相信,为真相坚守和等待是值得的。真相既不可能被掩埋,也无法被扭曲。这绝不会来自某种宿命的恩赐。每一个时代的新闻界都有自己的责任。不管以怎样的面目出现,最终留存于记忆的只有责任。无论传播介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都是一个媒体生存的起点,也是其无所保留追求的终点。我们以此自励,更因此警醒。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