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体系应考
导语:

温鈊

10年前,非典(SARS)的出现,使得还未来得及建立疾病预防应急体系的中国陷入一场慌乱中。由于直报模式、应急的救援方式、各级部门联合应对的方式尚处于经验缺乏阶段,使得非典带给人们不小的恐慌。

10年后,全球新病毒H7N9禽流感出现,此次的卫生系统,包括老百姓显得淡定许多。

就在H7N9被监测确定过程中,一张及时防控的网迅速在各地张开,覆盖13亿人口。这张网自上而下,从部委贯彻到了农村地区。

此时的卫生疾控系统,已然从上一次中得到了经验,并且在这10年中完善了整个疾控应急系统,但仍存在不足,人才、资金、能力的不足,亦在掣肘整个应急系统地顺畅运行。

应急反应网

对于禽流感的监控防御,各地卫生、疾控、农业等部门仍在紧密进行。

自事件发生以来,卫计委即快速展开了一张延伸至基层的应急防控网络。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主任冯子健介绍,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卫计委迅速成立了国家级的专家咨询组。

该组20人左右,其中由中疾控、病毒所、卫计委等抽调人士组成。梁万年任国家卫计委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该小组主要负责为整个防控提供咨询参谋,包括浙江、上海、安徽等疫情地区,出现、要解决的情况,专家组给出指导。

在这个专家组后面,还有一支由上百名专业病理、防疫、流行病等专家组成的队伍。

与专家组不同的是,这支技术队伍部分人员分赴疫情地区,一线研究、防控。

而在地方,也由卫生、疾控、研究专家组成了防控小组。各级专家组为感染患者、病毒研究做出治疗、分析性努力。

沉在专家组下面的是一张庞大的全国疫情监测网,监测站点达5万多个。哨点医院为556家,网络实验室为411个。

随着这张庞大网络的加强运转,H7N9感染者快速被监测出来。

冯子健介绍,3月8日,疾病情报网已经看到了异常的病毒情况。

随后,快速启动了此次疫情的应急预案,动员了不同部门的相关卫生病学、应急管理的人员参与此次应急防控。

随着应急人员的到位,中疾控又加强了对应急监测系统的监测,以此来提高病例的发现和下面的报告能力。

“这样能加强我们对病毒的调查,分析疾病的特征。”冯子健说,快速获得对这个疾病特征的认识后,才能指导预防,及时调整整个诊断治疗预防的方案。“从2004年开始,疾病应急预防体系中,就要求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必须报告不明原因肺炎,一旦发现了肺炎,体温超过38度,现有的已知病原体不能解释这种症状,排除SARS、排除H5N1、排除新型冠状病毒,同时肺部有相应的症状、相应的血相变化,符合肺炎判断标准,必须报告。”梁万年说,从2004年以来,一直在强化这项工作。

日常,有一组专家每天监测各地的报告数字,一旦发现,当地卫生部门必须进行排查。

监测系统

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管医师杨慧军的理论来形容,非典的出现,给中国原有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这场变化首先体现在报告模式。

在2003年之前,国家关于疫情的报告方式为定期报告,逐级统计。

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延误疫情的情况。

为了改进这一模式,2004年1月,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覆盖全国13亿人口,该系统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在国家、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与当地医疗机构联网,并将信息网络向乡(镇)和城镇社区延伸,形成了纵横贯通的信息报告网络。

该网络的应用,第一次明确强调了疾病控制的时效性,体现了成本效益,对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该网络也被卫生疾控界评价为,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与监测的主渠道。

随后,2005年,在直报系统的基础上,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于2006年正式发布实施,明确国家将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体系。

自此,中央、省、市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建立,得以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应急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申报传染病的人的职责,和哪些人必须申报。”梁万年说,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医生诊治过程当中一旦确诊,必须填写传染病报告卡。2003年以后,现在百分之百的医疗机构都必须在诊断后的限定时间内报告。如果医生不报告要追究责任,哪个医院漏报、瞒报都要追究法律责任。

行政部门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要检查督促各级各地医疗机构。

而有些非法定传染病,不是法律规定的甲乙丙类的传染病,医生发现了以后,如果他的科学判断可能是一个新的问题,他来报告,也将受到鼓励。

仍有不足

正是因为防控应急体系的建设,使得此次疫情的防控较为及时。

据冯子健介绍,中疾控在4月5日前已紧急制备并向各省级疾控中心,以及疫情发生地地市级疾控中心下发禽流感病毒诊断试剂。

同时,加强应急值守,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工作组早已分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省市,指导地方落实防控措施。

而在此次的应对中,官方对于疫情的公开态度,也叫以往有较大进步。

梁万年称,这次的疫情从病原体的发现到疾病最终确定都是科技支撑的结果。当发现不明病原体,用什么手段来说,分析它到底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科技,这几年增加了科技设备,我们发现了它,而且尽快控制,所以说我们在科学性方面得到了强化。

目前县级以上疾预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98%,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报告率87%。

“这次的病例诊断从中国CDC(疾控中心)发现它,很快确定了诊断方法、诊断程序、阳性的判断标准,很快发放到各地CDC,和疫情发生地的CDC,用同样的标准和技术执行病例的诊断工作,临床也是如此。”梁万年称这些方面更加规范、有序。

同时在指挥体系上更加协同统一,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到各地的卫生部门,从公共卫生机构到临床机构,都按照防控预案动起来,协同机制更加完备。

这应是非典过后给中国应急体系带来的进步之处。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曾在2012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过近10年发展,中国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决策指挥系统,组建了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4大类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决策评估、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制定了流感大流行、鼠疫、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而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流感中心于2011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任命的第五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首家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事实上也有不足之处,梁万年称,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基层发现、诊断和治疗病人的能力要增强。

随着应急体系的建设,各省份按要求组建了应急队伍。

2009年时,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和卫生部应急办曾做过一项调研。发现多地区在组建应急队伍过程中,无专门经费,无补助标准,人才不足。

今年3月初,卫生部下属媒体曾披露,地方疾控机构当中出现了由于卫生应急等一些专业岗位缺人严重,部分科室只能依靠返聘或者外聘人员维持。而部分县级疾控中心,竟没有一个正规公共卫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非典10年后,虽然卫生疾病预防应急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不足仍然存在,或许禽流感的来袭,再度敲响完善疾病防控体系的警钟。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