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青松:在光影中旅行
导语:把此前与电影有关的二三十年记忆都融入到这本书中,书中既有他对近年来经典电影的精彩影评,也有他与姜文、关锦鹏等知名导演的开怀畅谈,更多的是他借电影和电影的那些人与事,表达了自己对人性、信仰的思考

 

《在光影中旅行》新书发布会现场(从左至右:张跃明、郝建、程青松、吕星辰、王小帅)

《在光影中旅行》新书发布会现场(从左至右:张跃明、郝建、程青松、吕星辰、王小帅)

2013年5月11日下午,电影评论人程青松携新书《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笔记》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新书发布会,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著名导演王小帅,演员吕星辰到场,讨论了中国电影的现在与未来。

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电影

程青松曾在1986年至1995年担任了十年电影放映员,《在光影中旅行》则是他的第11部作品,他把此前与电影有关的二三十年记忆都融入到这本书中,书中既有他对近年来经典电影的精彩影评,也有他与姜文、关锦鹏等知名导演的开怀畅谈,更多的是他借电影和电影的那些人与事,表达了自己对人性、信仰的思考。路学长说他率真、犀利,王小帅说他“用的是文字,为的是电影”,而他的写作启蒙,则是来自于父亲从小对他的训练。

在程青松小时候,父亲每次带他看电影回来,都会要求他重新把电影故事复述出来,因此当有观众问他,如何帮助孩子选择电影的时候,他谈到,“选择给孩子看的电影,不要太在乎教育意义。看过之后再靠回忆来进行复述。这样的目的性小,而孩子的压力也小。”然而中国目前的电影没有分级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父母提前把关,除了过于血腥和暴力的电影,只要能给孩子创造美好的回忆,便应该带着孩子去看。而对成年人来说,“看电影也应当作一件轻松的事情来做,没必要特地去提高。有人说,什么样的人能遇到什么样的书,而对电影也是这样。”

呼唤更多的独立影评

 目前的电影市场鱼龙混杂,对于普通观众来讲,在购票前很难分辨出电影的优劣,程青松概括目前的状况是——营销大于电影。因为营销过度而票房很好,所以故事本身不再重要,不再受关注,而整个市场不谈电影只谈营销。
      对于这样的情况,拍摄过《钢的琴》等电影作品的导演王小帅说,其实看好的影评,是一种很好的分辨途径,在国外,影片上映会先请独立影评人观影,没有人可以干预他们的写作。而在国内,这样的独立影评人很少。

“我们现在商业片市场越来越好,更敢于推广,买广告位,所以大家都能知道。但是得知小众电影的渠道不同,我们如果想看好片,如去看程青松的微博推荐影片或者去读影评。但悲哀的是,目前影评失去了独立性,而且和商业绑定,另外一个原因是空间不足——如独立影评没有杂志版面等。每次谈到这个现象我总会说,这和整体社会环境有关。独立影评人愿意写作,有此心,但难得到关注,进而慢慢失去兴趣。另外,观众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也需要培养。国外观众看影评多于广告,我们在国外放完电影,看影评人脸色好坏不敢说话,说了话便有了营销的嫌疑,即便是关系好的,也不敢说话,而影评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写出影评发表在杂志上。”

电影洗清社会

到场的嘉宾都是真正懂电影,爱电影的人,面对电影这门艺术,在很多人心理被误解的现状,导演王小帅说:

电影分商业类型和非商业类型,商业成为产业的支柱,制片人的营销在于研究观众、研究结尾和过程应当怎么设置,也研究年轻观众对什么主题、模式和什么类型的片子感兴趣,然后好的导演再去创造。比如《阿凡达》这部片子,他们花了十年时间研究模式。观看艺术电影,需要寻找作者的表达,在片中找到自己然后才能共鸣,引导民众审美,如果这部分作者没有了,世界会变得很没劲。我很难进入商业模式,可能也因为性格上古板。商业和艺术是一种平衡。有人说生活很累,我不想看沉重的电影,我就是想看电影高兴一下。但是有人需要去警醒这个社会,如果只是逃避到电影笑一笑,然后现实中的惨剧又发生,这样会恶性循环。我们不应该忘记,电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它可以清洗这个社会。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