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换帅去“富二代”化
导语:

叶静宇

5月13日,上海浦东新区第六任区委书记沈晓明走马上任。此刻的浦东,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

2009年,浦东新区正式提出“二次创业”,其背景是:2005年,浦东获批成为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8年,浦东被赋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使命;2009年,浦东合并原南汇区,辖区面积从532.75平方公里激增至1210.41平方公里。

不过,2010年,浦东作为全国新区开发“老大哥”的地位首次遭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挑战,滨海新区该年GDP以200亿元的优势超越浦东。以综合配套改革试行者自居的浦东这时并不以为意,到2012年,浦东与滨海的差距一跃达到1200亿元。

浦东获得了一个新称号——“富二代”。上海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一针见血地指出,浦东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创业激情,固步自封、骄傲自满。事实上,早在2004年前后,不少专家学者就呼吁,浦东亟需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此后,浦东在政府层面也多次作过解放思想的大讨论。

2013年是浦东综改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随着全国11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深化推进,浦东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局面,“二次创业”已经迫在眉睫。

领导浦东在下一个五年进行“二次创业”的沈晓明,其履历颇值得玩味。1963年出生的沈晓明是一位从医生成长起来的政府官员:2006年之前,他一直在卫生系统工作,期间曾参与筹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8年,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科教、卫生等领域。沈晓明从政时间并不算长,但在上海医疗改革上动作频频,其创业和改革的精神能否被带到浦东,受到外界的高度期待。

重寻激情

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的人,形容当年的日子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国荣曾经描述,浦东成立管委会后,正式编制就800人,被称作“八百壮士”。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吃饭没有食堂,所有干部不分职务高低,一律端着搪瓷碗到附近买碗拉面凑合,要不就到对面原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吃食堂。在当时浦东大道141号简陋的办公楼里,悬挂着一幅标语:“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浦东开创者们的集体智慧以及国家资源和政策的倾斜,让浦东开发开放制度创新层出不穷,也成就了浦东举世瞩目的开发奇迹。

不过,随着浦东的崛起,激情逐渐退去。进入本世纪后,浦东新区的发展,并未如预期地进入全新阶段。

究其原因,沈晗耀认为,浦东开发开放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就在于没有依赖感,敢闯敢试,但现在却形成对政策、制度的过分依赖。政策的支持给浦东带来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对政策过度依赖,形成了一种强势的政府氛围,也限制了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创新环境,无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深圳能培育出腾讯、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而上海始终缺乏具有标志性的创新型企业。”

对于这个问题,浦东的官员并不是没有意识到。2008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18周年的时候,时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的徐麟就在新区党政干部大会上回忆了创业初期的状况:几个人合用一张办公桌,一些同志调来半年后才领到工资,有的甚至放弃市级机关处长的岗位和职级,到浦东当副处长。“但是现在,浦东的基础好了,工作条件优越了,一部分同志反而心不那么热了,劲不那么足了。率先发展、先行先试、急浦东发展所急的紧迫感不那么强了。这种思想上的惰性,是浦东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我们离浦东开发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始终以创业者的姿态投身工作,用创业者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自己,在加快推进浦东开发开放中续写浦东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次创业

然而,创业必须承担革新的风险,对于主导改革的政府来说,要放弃安逸、直面风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2009年12月9日,浦东各个部门的一把手齐聚在张江工业园区参加一个名为“浦东解放思想讨论会”的会议,主题为“创新、激情”。浦东新区经委负责人在会上发言时谈到:“要摆脱路径依赖、摆脱政策依赖、摆脱空间依赖、摆脱物质依赖……”

这就是浦东所谓的“二次创业”。此时,浦东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高度——到2020年,浦东要建设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另外,浦东也完成了对原南汇区的合并而成为“大浦东”,发展空间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

针对“两个中心”建设的要求,2010年4月14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浦东新区区长姜樑阐述了“大浦东”发展思路和布局,宣布浦东二次创业生产力布局将采取“7+1”的构想。

这是浦东政府近几年中规模最大的动作,基本理清了浦东的产业布局,区政府和开发区的关系以及产业发展方向。其中服务业是发展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重视。

不过,尽管有与“两个中心”建设配套的一些政策倾斜,近年来,浦东在金融、航运等服务业领域实质性的进展不多,创新的步伐也不算太快。

梳理2010年至2012年上海及浦东新区的经济数据发现,这三年间,浦东新区金融业虽然在稳步增加,但是其占上海全市金融业的比重并无明显变化。2010年,浦东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2.76%,2011年上升至44.26%,2012年又回落至43.63%。

此外,在浦东的四大开发区里,招商引资目标仍集中于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导致当地企业创新活力不足。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中关村2010年年底就有28家企业在深圳创业板上市,而张江截至2011年6月只有2家。

沈晗耀分析认为,目标不清是浦东的另一个大问题。“比如说,浦东要建设金融中心,怎么样才能实现?首先你要有具备强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这个机构不是引进已有的国外金融机构,而是培育类似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一样的本土机构。怎么样才能让这些银行的影响力提升?一方面,要开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走向国际市场,主动创造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

事实上,沈晗耀所提的“走出去”,正在成为浦东二次创业乃至上海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浦东新区首任区委书记赵启正今年3月在“浦东开发与中国改革开放系列报告会”上也强调,上海应当代表国家参加全球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核心是提高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的竞争力。

新领军者

今年离2020年浦东建成“两个中心”还有七年多时间,领导浦东进行冲刺的新领军者沈晓明自然倍受关注。

沈晓明1963年出生,浙江上虞人,毕业于浙江省温州医学院,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担任过住院医生。1988年,沈晓明跟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泰斗郭迪攻读博士,毕业后在上海新华医院下的科研机构——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从事医疗和研究工作。

1996年,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归来的沈晓明被委以重任,担任当时正在浦东筹建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副院长,此后历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新华医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务。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后,沈晓明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在从事医学及教研工作十余年后,沈晓明走向政坛。2006年,沈晓明出任上海科教工作党委副书记,此后又升任上海市教委党组书记、市教委主任。自2008年1月起,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卫生等领域,同时沈还担任张江高科技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这段时间也是上海新医改动作频出的时期,沈晓明经历并主导了上海新医改的各个阶段。

沈晓明在医疗领域的改革举措,成为上海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得以区别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重要抓手。一位与沈晓明打过交道的上海瑞金医院工作人员说,沈晓明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但他在公众视野中常展现出稳妥的一面。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沈晓明在谈及医改时表示,医改是个很长期的工作,不是靠群众运动能够解决的,也不是靠喊口号能够解决的。所以对于医改,国家的要求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上海不想急功近利,也清楚地认识到不可能急功近利,所以又增加了“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要求。

“在医改方面我们不求一届政府能够做出什么大的政绩,但是我们希望走的每一步,方向都是对的。这样我们通过比较长时间的努力,就能为上海的老百姓建立起科学、合理、先进的医疗服务体系。”沈晓明说。

2013年是浦东综改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浦东以及上海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一年。从卫生、教育领域,到全面负责浦东新区事务,沈晓明无疑将要面临诸多新挑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