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一产粮大县:土地再集中
导语:

种昂

“你看,农机社385马力的拖拉机价值100多万元,一个轮胎就有一人多高。”在黑龙江最大的农机组织——肇东五里明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里,只见一辆辆大型农机具停放在库房里,被擦拭得跟轿车一样。社长李树义说道,现在种田与过去靠镰刀锄头的年代完全不一样了。

作为黑龙江连续五年产粮第一大县,近年肇东市兴起了一种“种植+农机”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组织——现代农机合作社,它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通过机械化应用实现现代化生产,通过延伸加工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化。

2013年4月3日,国务院将黑龙江定为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省,审议通过了该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改革方案。而肇东正位于松嫩平原的核心腹地,被称为“示范中的先锋”。

成立农机社

与其他省相比,黑龙江农业最大的特点是耕地面积全国最大——960.1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最多——高达13亩。尤其是两大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玉米、稻谷种植为主,幅员辽阔、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有着天然的规模优势,机械化对于该地区农业发展最为关键。

尽管今年4月,黑龙江才被国务院定为现代农业综改试点省,但早在2011年,该省就在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两大平原,自行尝试着改革。

从那时起,黑龙江省政府斥巨资扶持农户组建农机合作社。李树义组建的正是黑龙江第一批现代农机合作社。

按照政策规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低为1000万元。其中,黑龙江省政府财政补贴60%(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补助30%,另外30%由省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合作社自筹40%。仅肇东36个合作社就需要财政补贴两亿多元。

不过,获得财政补贴、组建农机合作社在黑龙江有着特殊的门槛——至少流转5000亩连片土地,劝说农户流转土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初,愿意入股的农户很少,愿意出资的就更少。大家一是担心土地流失,二是担心没有收益。”李树义介绍道,他只好先动员村镇里的退休干部、农技人员等较有威信的人,以带动更多农户。最终有20户农户带地入社,以地折股。

按照与农户签署的协议,合作社根据每年收成和市场行情向农户兑现收益。2009年每亩保底收益350元,再加分红;2013年保底收益已增至550元/亩。

张玉文是五里明镇的农户,家有30亩地。他算过一笔账,自家种植玉米亩产可达1300斤-1400斤,按照当时粮价0.5元/斤计算,在刨除种子、农药、化肥等必要开支后,每亩只有200多元的利润。

较高的收益驱动着农户流转土地,可当李树义与农户签约时,却又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障碍。最初,李树义希望能与农户签约至2027年(即农民土地承包期结束),这能保证合作社从农业中得到稳定的回报,部分水利设施投资成本也可实现长期摊销。

尽管一再劝说,大多数农户还是只肯合同三年一签,甚至有的一年一签。

无奈之下,合作社只得在协议上规定:农户一旦退出必须接受土地调换,以保证连片的土地不被分割、保证大型农机具的应用。

李树义如愿获得了7000亩的连片耕地。五里明合作社总投资2000万元(政府出资1200万元、占60%,合作社出资800万元),成为了黑龙江最大的农机组织。

大农机时代

现年55岁的张玉文有着数十年的种田经验。在他的记忆中,当地农业大致经过了“牛马犁”、“小四轮”和“大农机”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农民种地靠“三弯”(弯钩犁、锄、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只能种几十亩;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小型拖拉机出现了,但由于配套农具严重不足,农民只好用拖拉机牵引旧农具,人扶着犁跟在后面跑,被农民戏称为“犁后喘”;在“小四轮”时代,张玉文家的小拖拉机只有12马力,且经常抛锚,平均每户每年可种植一二百亩地。

如今,农机合作社投资1580万元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和喷药机等大型农机具44台。张玉文加入合作社开起了大型农机具,一台喷药机一天就能覆盖200多亩地,五六个人就能管理数万亩耕地。

以前,张玉文仅靠在家种地,一年约有七八千元的利润。去年,他加入农机合作社后,土地流转的保底收益就有1.5万元,分红7500元,入社打工年薪还有1.8万元,年收入总共可达4万多元。

大农机、大规模种植时代的到来,让粮食亩产得到了提高。“小四轮”时代,每亩地玉米产量1300斤-1400斤;如今,大农机应用后,亩产则高达1700斤以上。

张玉文说,以前,每家每户翻地用的是“小四轮”,深度只有15厘米,土壤不透气、不透水、宜板结;如今,大型农机具整地深度可达35厘米,作物根系深了,自然长势就好。分散经营时,农户种子的选取、药肥的施用十分随意,个别病虫害根本无力防治;大规模种植后,一切物资都是集中采购,聘请技术专家指导,保证了土地的高产。

经过4年的时间,五里明农机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量已经从当初7000亩发展到2.1274万亩,入社农户653人。同时,李树义还成立了玉米种植合作社、润泽马铃薯合作社、米业合作社和瓜果蔬菜合作社,总共流转土地6.3万亩。

五里明农机合作社只是肇东市组建的36个农机组织之一。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肇东市组建的36个农机合作社总共流转了41万多亩土地,约占肇东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4以上。而黑龙江全省共有现代农机合作社797个。“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倒逼着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现状的改变,推进了土地集中连片,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肇东市分管农业副市长侯亮说。

今年4月,中央政府从1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挑选了21个市(县),作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肇东市成为了“示范中的先锋”。根据实施方案,肇东市计划今年新建2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到2015年新建100个,每个合作社要求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

肇东市农机合作管理办公室主任范秀勇指出,目前全市耕地面积410万亩,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面积150万亩,留给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空间很大。

可他也坦言,连片的土地流转一方面囿于农户保守的传统意识;另一方面受制于合作社的资金瓶颈,毕竟数万亩的流转费动辄高达千万元。

李树义的农机社,种植投入就高达两千多万元,其中种药肥生产资料需1400万元,土地流转费用要1000多万,还要在年初先付。如要想收回农机社的投资,则需五到十年。当他到银行申请贷款时,却被告知农机社土地是国家的,不能抵押。无奈之下,李树义只好自行出资,注册了一家融资担保公司,以解决资金瓶颈。

产业链的延伸

“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实质上是一次土地红利的释放。”侯亮说。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北联镇新兴村农机合作社将1.3万亩耕地统一经营的同时,也将全村85%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过剩的劳动力往哪里去,一直是每个农业改革试点地区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肇东正在建设100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共分种植、畜牧、农机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加工企业等十大类,平均每个乡镇5个。”肇东市农委副主任尹才指出,通过农业园区,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区域经济也可从中获得高附加值。

随着东北农业的崛起,涉农产业也开始向这一区域转移。肇东位于松嫩平原核心腹地,距哈尔滨仅60多公里,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中粮、伊利、康师傅、汇源、广东广新和天津宝迪等一大批农业巨头。

根据规划,2013年肇东市经济开发区预计总产值可达131亿元,涉农企业产值可占到约6成以上,安置就业1.6万人。而整个肇东农业以及涉农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高达7成。

大量农民不仅在园区打工就业,农产品也被园区企业收购作为工业原料。如李树义的合作社种出的玉米卖给中粮用作燃料乙醇的生产,马铃薯交由开发区的润泽薯业公司进行深加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