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事化新闻节目的叙事走向一

孙芙佳2013-08-05 17:22

经济观察报2013暑期训练营C组孙芙佳

目前,故事化新闻叙事往往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强调故事性却缺少新闻性。《看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准则,在报道新闻基础上追求叙事故事化,节目将二者紧密结合,为泛故事化背景下的新闻叙事指明方向。《看见》在故事内容的选择上,始终以新闻价值为标准,不仅关注热点人物,也重视寻求新意,在众多报道中独树一帜。

一、以真实性为基础突出故事性

故事化新闻叙事和文学类作品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事实为基础,后者则可以虚构。故事化新闻叙事中的一切人物描写、情节刻画、对话引用都是基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容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杜撰。《看见》中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真实的,由采访对象亲自讲述。为了增强视觉效果,《看见》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往往采取一种特殊的情景再现方式,即通过对照片、录像、录音等真实资料地组合,还原事件现场。如在《兰考弃儿》中,当消防队员回忆火灾中五个孩子的情景时,画面中隐现了他们平时在屋子里生活的场景,这种画面的交织往往更具真实性,也更能打动人心。

二、多角度寻求事件新意

目前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存在同质化,特别是当一个有影响力的热点事件发生时,各个电台、电视台和报纸都会蜂拥而至,集中报道。新闻具有时效性,且焦点事件往往备受关注,因而不能因为存在同质化危险而放弃报道,必须多角度寻求新意。《看见》重视故事完整性,通常会在新闻事件告一段落,各方求证准确无误,事件已经有个一个清晰完整的结论时为受众呈现故事全貌。如在“药家鑫事件”已经结案时,《看见》完整呈现了故事原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媒介审判。此外,《看见》强调故事的平衡性,会在一个问题下呈现双方观点,由受众自己评判。

三、对时代价值的不懈追求

《看见》侧重于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纪录事件中的人并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节目十分重视对时代价值的思考。在柴静采访姚晨的这期节目中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关键词——公民。公民社会是时代诉求,也是人民的渴望。此时姚晨已经不再是一个娱乐明星,她是这个时代的一分子,向受众传递着社会责任感,强调公民社会中每个人的责任担当。而《生男•生女》讲述了没能生男孩给一个农村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这既是个体事件也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节目从一人一事出发,转而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进行反思,以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凝聚成整个时代的感情。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节目理念

《看见》的选题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但总体看却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重视人文关怀。柴静曾这样解释节目名称“看见”:“有一个作家说过,人人都知道什么是石头,但我的任务是要让你看见它,感觉到它。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的新闻,但我们的任务是要让你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如《为了顺治》讲述了一个重症患儿的爸爸拒绝社会援助的背后困惑;《最美妈妈》讲述杭州母亲吴菊萍用双手接住坠楼儿童的果敢和勇气。《看见》的记者柴静始终带着一种人文关怀去面对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她使用最多的是问句,但只是温婉地问,并非尖锐地反问,节目中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真善美的一面,而不是外界强加的看法。这种人文关怀能更好地呈现人性,不误加评判,而是让受众自己去解读和体会。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体现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