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事化新闻节目的叙事走向二

孙芙佳2013-08-06 11:37

浅析故事化新闻节目的叙事走向二

孙芙佳

目前,故事化新闻叙事往往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强调故事性却缺少新闻性。《看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准则,在报道新闻基础上追求叙事故事化,节目将二者紧密结合,为泛故事化背景下的新闻叙事指明方向。《看见》除了在故事选择上重视新闻价值,也注意运用多种叙事技巧。

一、灵活地叙事结构

《看见》在节目中主要表现出两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首先是横纵式结构,即以纵向叙事为主,通过横向叠加,复线展开,在事件的相互碰撞中找到真相。如在《一张欠条和八封遗书》中,以主人公廖珍平的自杀原因为线索展开叙事,其中穿插了多方证词,相互佐证,既做到客观,又增加了报道的灵活性;第二,采取设置悬念的手段,增加新闻节目的戏剧性,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如在《真实合伙人》中,节目多次将电影《中国合伙人》与新东方“三驾马车”在现实中的表现进行对照,从而几次提出疑问:俞敏洪为何说现实更残酷?三人关系到底如何?悬念与冲突能够迎合受众的好奇心,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故事性。

二、强调情节的起伏性

《看见》往往把最能吸引人的信息放在开头,它既有精彩的开头,又有吸引人的中段,还有具有震撼力的结尾。如《生死时速》在开头中提出诸多疑问:夜路大卡司机为何频繁遭遇刹车失灵?卡车是否存在缺陷?等,设置悬念引起受众关注;中段是柴静通过调查,解开层层疑团,其中注重表现悬念和冲突,使用画面、解说词和同期声,恰当的剪辑与适时的配乐,主持人穿插其间;结尾采用主持人评论的方式,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柴静最后指出一个企业如果不尊重国家法规和市场规律,不能把以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终将无法长久生存。这个结尾揭示了事件的本质,也给其他企业以警示作用,具有震撼力。

三、重视对细节地挖掘

在新闻节目中,好的细节描写让受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不仅可以提升新闻的可信度,还能使报道极富画面感和现场感。但是,细节描写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为了故事而故事,细节描写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并为新闻报道服务。如在《生命 美得让人流泪》中,失去双腿廖智坚持练习舞蹈,其中一个特写镜头对准廖智紧紧抓住床沿的手,她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坐起来,这里表现了廖智的坚强,让人深受感动。细节描写对于场景的烘托,对于受众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彰显情感的人文性

《看见》是反映社会个体自我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它通过展示人物命运的价值诉求,获得受众在情感上的认同。节目通过形式上的吸引力和内容上的贴近性,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间接经历了故事人物的命运——迷茫、无奈、痛苦等等。与目前媒体更多关注主流价值话语相比,《看见》则更多关注普通人,这种精神显得十分可贵。节目的叙事视角和聚焦对准微观个体,关切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其中包含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民间立场。

五、对叙事节奏地掌控

《看见》重视对叙事节奏地掌控,通过加快叙事节奏,抓住读者兴趣点。如在《真实合伙人》中,当提到徐小平与俞敏洪关于并购问题的争执时,利用对话切换加快故事节奏。徐:……会用全部力量推动新东方并购;俞:但有可能并购了,新东方也倒闭了;徐:俞敏洪失去了成为“教育火车头”历史机会;俞:让天上的雄鹰理解地上蜗牛怎么爬的是不可能的事;徐:但蜗牛是不是可以想想鹰为什么飞呢?……这里将两人的话语对接,形成了一种激烈的对峙,加快了叙事的节奏,给受众造成一种紧张情绪。

六、平和温情的话语风格

一般来讲,深度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通常是男性,他们往往是犀利的、理性的、冷静的、声洪如钟。《看见》的主持人之一柴静则是一个声音不大、略点温婉、既富理性又具感性的女性,这就为节目奠定了基调:冷静中带着温情。《看见》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母亲,温婉而决不犀利,不轻易对事件做出评判。央视综合频道节目部主任许文广说,“‘温度’倒不在于《看见》做的报道多么煽情,而是背后有一种情怀代表温暖、关怀、力量和希望”。[8]在故事化叙事中,这种温情风格可以增加新闻的贴近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受众更乐于接受和认同。《看见》用新闻内容的宽度、深度陈述多方观点,用独特人文视角感知人物,使节目更人性、更真实,更易达到与受众内心的共鸣。

此外,《看见》也注意主持人身份的二重性,并重视音响的运用,给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叙事带来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