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窗帷的后面》评析

孙芙佳2013-08-07 10:09

《华美窗帷的后面》评析

孙芙佳

     邹韬奋的这篇通讯,主要通过自己旅居伦敦住所及其周围情景的描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所出现的社会环境,反映出在此环境中一些平民的生存惨况,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带给一般平民难以挣脱的深重灾难。该通讯实写邹韬奋亲历,笔墨细致入微,读来感人至深,不失为新闻报道中的上乘作品。

     该通讯在搜集新闻素材上最明显的特点,即全部为“第一手材料”。通讯中所记叙的三个人,都是记者“亲见过”的,如那位66岁老太婆,“我每看到这老太婆的挣扎生活”;如那位14岁女孩,“我每看到她那样的可怜状态”;如那位“妙

龄英国女子”,“从表面看去”,“我为好奇心所动,就请认识她的这位朋友把她请过来,请她同吃一顿饭”。记者亲眼所见,记者亲耳所听,凡记者所“亲历”的如数写出,娓娓道来,便极具可信性。

     该通讯在结构材料上恪守新闻写作的最一般规则:“由近及远”,即作为个人总是先接触到自己身边、周围的人和事,然后再见到并接触稍远一些的人和事。该通讯中,首先安排的是自己旅居的做“二房东”的66岁老太婆,其次安排的是住在附近、“平日到义务学校就学,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便来帮这老太

婆扫抹楼梯及做其他杂务”的14岁女孩,最后安排的是“前天我在伦敦的一个中国菜馆里请一位朋友同吃晚饭”、“不久有一个妙龄英国女子进来”的那位女郎;

     该通讯不但以记者“我”的“亲历”为结构新闻作品的主要“线索”,而且还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来启、转、承、合,并以此种“穿插”来“过渡”和“照应”,使其“行文”起伏跌宕。该通讯于开篇起首,“记者上次曾经谈起伦敦一般居民的住宅”,“都设备得很清洁讲究”,“但在这华美窗帷的后面究竟怎样,却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概而论”给人悬念。写“老太婆”部分共3个自然段,在每个段落之末尾,都夹带着“论议”或“抒情”:如在第二自然段末结尾,在括弧里加注老太婆“怪顽固”之后,“在资本主义发达特甚的社会里,最注重的是金钱关系,一分价钱一分货,感情是降到了零度,没得可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私人占有制,造成“金钱关系”是置于一切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之上的特殊现象,这是其病根之所在,这几句叙议,不仅结束了本段,而且开启了下段的“我曾问她为什么不和女儿同住”的访谈实录。

     该通讯既然以记者“亲历”为搜集素材、结构作品为主线,其表现手法自然就以“记述”为主,记述“我(记者)的”所见所闻。在通讯的各个自然段里,都不乏这样的“记述”。 除上述特点之外,该文章语句通俗易懂、遣词造句也干净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