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北的旅行》评析

孙芙佳2013-08-07 10:09

《祁连山北的旅行》评析

孙芙佳

     《祁连山北的旅行》是《中国的西北角》中的杰出代表,它的成功首先在报道的内容而不是报道的形式或形态,对我们对新闻报道内容选择有借鉴意义。

     首先是新闻题材重大。题材重大,指的是记者在报道领域和范围的选取上,善于紧扣时下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生活时代的主要矛盾而呈现的一种现实掘取上的共性。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角采访,其成果后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的这些通讯,多反映民生艰苦,吏治龌龊,灾祸频衍,政治黑暗,呈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散播着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祁连山北的旅行的题材重大,集中表现为记者直面人生,勇于反映大西北广大民众在官府压榨下的异常艰难生存的本真实际,成为我国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压迫现实面貌的真实写照和出色的折射。《祁连山北的旅行》所报道的西北普通民众异常艰难的生活状况,揭露了时代的根本矛盾,顺应了进步的时代潮流在范长江的笔下,西北原本富庶的张掖却民不聊生,当地百姓衣食无着,破衣烂衫,小孩子十之七八没裤子穿,男人逃亡,女人卖淫那么,河西走廊的农民为什么这如此贫穷呢?真正原因不是那些穷人懒惰,而是制度安排下的人祸。

     第二,意见深刻。在祁连山北的旅行的采写过程中,范长江不是只盯着眼皮底下就事论事,而是视野开阔,立足全局看个别,依托个别观大局;既就事论事,又纵观整体,并于此得以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比如,亲临河西走廊目睹张掖的贫穷落后凋敝是容易的,这一切毕竟历历在目,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而,探究张掖的贫穷 落后凋敝背后的成因,进行合情合理的深入剖析,则为一般所难以胜任如果仅仅展现张掖人民的贫穷,社会的落后,经济的凋敝,报道不仅易表面化,而且容易情绪化,甚至变成攫取受众眼球并进而为媒体掘金的手段。

     第三,内容翔实。《祁连山北的旅行》的材料是丰富的报道既有事实材料,又有数字材料;既有现实材料,又有历史材料;既有直接材料,又有间接材料 报道者充分聚集各种材料,并在翔实的材料上归纳意见,表达观点 范长江在通讯报道中使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等背景材料这些背景材料有诗词谚语,有地方掌故历史地理知识等金张掖,银威武,秦十万 这是谚语 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 这是明代郭登的诗歌清朝顺治年间,回籍军官米刺印在张掖的经营 这是地方掌故张掖原为新疆与内地之间的商业过道,是陇海铁路西兰公路通车前由包头至兰州间的必经要隘这是历史地理知识这些背景材料多种多样,博大精深,既表现出记者的博学多才,又有益于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