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成:看中国不能停下来
导语:出生于香港,童年在红色中国度过,在美国的大学中建构知识谱系,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成为第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摄影师,刘香成对中国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接触过很多不同版本的中国,作为跨文化的先行者,身份危机也一直伴随着他,但也正是这份情感,使他拍出其他西方记者拍不出的中国。

 

贾士麟/文

1983年,意气风发的刘香成拿着美联社派驻洛杉矶摄影记者的委任离开了中国。在这之前的五年里,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时代》周刊和美联社驻中 国的首个记者站成员,西方媒体发布的中国的新闻图片超过一半出自其手。1976年刘香成听到毛泽东的死讯后来到中国,他于1976-1983年间拍摄的中国的作品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也认识了他的才华。

在之后的新闻摄影生涯中,他深入过印度,记录了苏联从阿富汗撤退;也驻过韩国,见证了民主转型中的街头运动。1991年,他和美联社的同事对苏联解体的报道使他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华人。然而,他的梦想却始终是从中国开始。今 年正值1983年企鹅出版社为他出版的《毛以后的中国》问世三十周年,他当年所拍摄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堪比罗伯特·弗兰克所拍摄的美国人,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当年骑着军用摩托在北京城乱闯的小伙儿也已成为隐居于四合院品茶论道的老者。虽然早已不再发稿,但他却从没有停止过用镜头观察中国。上海美术 馆今年举办了“刘香成:中国梦三十年”的展览,后浪出版公司也出版了他的《中国梦》一书,展览和书中不仅包括了中国观众较为熟悉的早期作品,也包括了他从 1990年至今的作品。

出生于香港,童年在红色中国度过,在美国的大学中建构知识谱系,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成为第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摄影 师,刘香成对中国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接触过很多不同版本的中国,作为跨文化的先行者,身份危机也一直伴随着他。但也正是这份情感,使他拍出其他西方记者拍 不出的中国:早期的作品拍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政治,毛主席塑像下滑旱冰的男子、天安门广场灯光下看书的女孩以及上海公园中谈恋爱的青年男女都 是他的经典作品。对这一点,他很自豪。这些生活中内涵的东西,他绝对不相信同样来拍中国的马克·吕布可以看到。

早期黑白作品中政治化的中国人生活在刘香成近些年的彩色作品中已不多见,包括郭敬明在内的新时代的社会名流出现在他近期作品中。刘香成并不承认他的风格发生了改变,变的是中国,“中国社会已经从集体主义走向了个人主义。如果说早期的照片抓住了集体主义大门逐渐打开下人们的一双双向外张望的眼睛,那么在阳台上喝着咖啡的城市新贵可能就 是这个时代更具代表性的画面”。在刘香成看来,中国人物质上的梦想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

用“中国梦”作为他的摄影集名称,他并不介意被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他曾经写过,自己是个没有语言天赋的人,但他也得以远离口号,他说:“就让这些照片自己说话吧。”

虽然也为时尚媒体拍社会名流,但刘香成不在摄影棚中拍照,而在与对象的互动中拍出他认为最表现这个人物的面孔。桀骜不逊的陈凯歌,一气呵成的曾梵志和春风得 意的郭敬明都是刘香成近年来摄影的代表作。他并不是很在意他的摄影是抓拍还是摆拍、是新闻摄影还是人物摄影,他非常在意的是摄影的独特性。在西方美术的传 统中他找到了自己的视野,他曾经说摄影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为很费脑子。他去拍摄中国的拼音之父周有光时,想起了老师基恩·米利当年拍摄的毕加 索,也同样拍摄了周有光用光线写下自己的名字。他说,一位106岁的男人,一辈子做了这么多事情,他不知道怎样最好地表现他,就让动感把他的个性表现出来 吧。“我一直跟人家说我不是一个录音机,如果是录音机就好办了。”刘香成说道。

至于“中国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刘香成有过他个人的中国 梦,有过美国梦,他说:“在很多镜子里面去找一个中国,这个过程里当然有身份认同的问题,有身份危机的问题,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也习惯了。看中国不能停,因 为如果观察者停下来,而关注的目标一直都在动的话,就有了很大的问题。”

访谈

问=经济观察报

答=刘香成

问:你以前的作品我们都比较了解,我比较好奇的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东西,从书名开始讲,为什么要用“中国梦”这个名字?

答: 这其实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今年8月28号在瑞士圣莫里茨有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从香港的西九龙艺术馆借的藏品。西九龙的董事会、美术委员会刚好也决定收 藏三十幅我的作品,所以就有了瑞士的这个展览作为前提。我的第一本书《毛以后的中国》是1983年出版,今年刚好是《毛以后的中国》出版三十周年。这个过 程中,很多人都在问我,你还拍不拍图片了?基本上对中国的观众来说,《毛以后的中国》之后的作品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更不要说我在前苏联,在其他国家拍的图 片了。所以这次趁着这本书出版三十周年,我用镜头跟踪中国也是三十五年,应该在中国做一个展览。

我是1984年离开中国的,离开五年之后又回来拍天安门,过了一段时间就到香港为《中月刊》拍个人。那个时候已经感觉到中国内地是从集体主义转到个人主义。在筹备这个展览过程中,我跟上海美术馆的馆长谈了以后,自己就出了一个“刘香成:中国梦三十年”的题目。

问:最先他们给的题目?

答: 没有,他们只是让我定,我回来就考虑一下。其实《毛以后的中国》主要展现的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生活,到了后来的作品,展现的就是大部分中 国人的梦想已经得到某种实现。1978年基本上还是大学毕业分配工作,薪水多少是固定的,有一些东西还要凭票供给。从那时到今天,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汽车 到私人房子,到现在的经济体系,从物质上讲,很多人的梦想已经得到了实现。

我觉得跨过三十年,我所看到的中国人做的梦已经得某种意义上的实 现。习近平把中国梦提到桌面上的时候,就有很多解释,有很多版本。其实我也不知道官方对中国梦应该怎么解释,但是我的理解是,现在谈的中国梦其实不是美国 梦,美国梦就是说,只要你个人努力,你想做的东西都是可能实现的。这跟欧洲不一样,因为欧洲社会里还有精英制、皇室、阶级等等。中国人现在谈中国梦,有一 部分人愿意看到跟美国版本接近的中国梦。我觉得这里面有个东西没有被理顺,就是一提中国梦,就要说到中国曾经的辉煌。中国三千年历史,我也不知道当年是什 么样的灿烂文化,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时候,好像中国一直到南宋都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但是,把当时那个比较强大的中国放在二十一世纪会变成什么样?这个 东西大家说的并不是那么多。是不是意大利就要恢复到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疆域可是从英格兰到印度的。那英国人说英国梦,是不是就要回到十八世纪的英国?中 国人说中国梦,但目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什么,说的其实不多。官员谈的也动不动是三千年的灿烂文化。从我跟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们交往来看,我觉得中国人在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梦,是在这个世界里有中国的价值观,或者有一个中国的精神,这个东西要受到其他社会群体的敬佩,那它才是现在提到的软实力,因为一个伟大 的文明不是你说了就算,而是取决于别人怎么说。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