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解释金砖国家为何成立应急储备

2014-07-21 10:20

2014年暑期训练营A组 邱德坤

“在全球经济金融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一国即便基本面较好,也会因各种外部冲击而面临短期国际收支困难。”7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这样解释成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原因。

“这是为了促进金砖国家和全球金融稳定”,央行新闻发言人进一步解释,而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受其治理结构和贷款条件的制约未必能快速纾困。

2014年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代表中国政府与其他金砖国家代表在巴西福塔莱萨签署了《关于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条约》。

至于金砖开发银行和金砖应急储备安排的联系与区别,央行新闻发言人称,二者

相互独立。在宗旨、规模、运作与决策机制等方面明显不同。

首先,金砖开发银行着眼于长期发展融资,为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金砖应急储备安排着眼于金融稳定,在成员国面临国际收支压力时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其次,金砖开发银行初始认缴资本(即启动资金)为500亿美元,并在金砖国家之间平均分配;而金砖应急储备安排初始承诺互换规模1000亿美元,其中中方承诺出资410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印度各180亿美元,南非50亿美元。

第三,金砖开发银行在正式成立后各成员要实际缴纳一定比例的股本,用于日常运作;而金砖应急储备安排仅是出资承诺,只有在有关国家提出申请并满足一定条件时才通过货币互换提供资金。

第四,金砖开发银行各成员国平均分配股权和投票权,其治理结构包括理事会、董事会和管理层等;金砖应急储备安排治理结构包括理事会和常务委员会,各成员国投票权与承诺出资额挂钩,除设立5%基本投票权平均分给金砖五国外,剩余95%投票权按承诺出资额成比例分配。中国承诺出资最多,因而投票权也最高。

最后,金砖开发银行运作方式主要为基础设施等投融资业务,而金砖应急储备安排是以多边货币互换为基础的货币合作框架,借鉴了其他类似的区域性货币合作机制如清迈倡议多边化的成功经验。

应急储备安排包括“流动性工具与预防性工具”。前者针对短期国际收支压力提供支持;后者针对潜在的短期国际收支压力承诺提供支持。

显而易见,金砖各国在此次出资上并不像金砖开发银行上的平均分配,那样的出资比重结果,换来的是“各国投票权与承诺出资额挂钩”。

央行新闻发言人透露,金砖各国的承诺出资额是在统筹考虑各自发展阶段、GDP水平、外汇储备规模等基本国情因素后协商确定的。

而根据《关于建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条约》,虽然为兼顾各方诉求,设5%的基本票由五国均分。但综合计算下来,中国的投票权仍有为39.95%。

那么,在中国承诺出资410亿美元,占承诺出资总规模的41%的情况下,拥有39.95%投票权的中国,希望在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上展现的是什么呢?

“现有的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国际金融机构受其治理结构和贷款条件的制约未必能快速纾困,”央行新闻发言人认为,“中央银行间双边货币合作可能资金实力单薄,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将在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增加新的层次。”

素有全球金融稳定器职能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达成的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中,IMF有意将约6%的份额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代表性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可这项改革方案却因为其最大股东国美国未能批准而被迫搁置。

“我国经济已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 央行新闻发言人解释,国际金融市场若出现大幅动荡,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帮助他们实现金融稳定,既符合中国自身利益,也符合全球利益。

而且,“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到底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形象,关系到中国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际社会共同的利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张海冰分析,“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是彰显中国大国责任的好机会。”

同时,“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加强了货币合作,强化了金砖国家集体防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将为未来合作提供持续动力、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央行新闻发言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