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预期型理财产品的‘小龙虾’性质”——银行理财产品遭遇转型困境

2014-08-04 13:45

  2014暑期训练营A组 路雅庆

201481日银监会副主席撰文指出:我国银行理财业务有相当部分隐藏了其真实承担的风险,没有计提应当计提的资本,实际上是在逃避资本监管要求,对这类监管逃避行为应予及时纠正,甚至严厉的处罚。该文内容似乎在对预期型理财产品说“NO”,政策红利转向净值型理财产品。可是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曾主任却认为,“关键在于预期型理财产品的‘小龙虾’性质,虽然小龙虾不卫生,可是却符合老百姓的口味,预期型理财产品恰恰符合老百姓风险低的需要,个人认为净值型取代预期型很难。”事实也大致如此。

预期型理财产品的无风险幻像

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北京安德路公路中国工商银行和平里支行从早到晚生意兴隆。由于紧靠着安德路社区等居民区,给银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记者发现到该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多为中老年人,大多属于稳健性客户。该银行客户经理繆某也表示,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的确是中老年人居多,追求低风险。正在购买理财产品的邓大爷向记者表示,这些银行产品是没什么风险的,自己曾买过,都达到了预期收益率,而且银行不会破产,所以不会有问题的。当询问邓大爷是否愿意买净值类产品时,邓大爷表示,他不会,也不喜欢复杂有风险的理财。更令人惊讶的是,虽然中国工商银行是最先推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银行之一,这个支行的客户经理却不知道有净值型理财产品,而且建议记者要把大头资金放在安全的篮子里,这个篮子指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

记者在其对面的北京银行找到了净值型理财产品,今天在售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只有1款叫做“京华尊享”,正如这款产品的名字,这款理财产品是为能承受较高风险的会员卡用户设计的,最低购买额为20万,每周一可自行购买赎回,实际收益率一直保持在6.6%以上。

记者采访了多家银行,发现大部分银行都售卖净值型理财产品,目标客户都是能承受较高风险的客户,而追求稳健型投资的中老年客户仍然选择的是预期收益率型。两种理财井水不犯河水,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客户定位。

客户认为两种理财的最大区别就是风险差异。在银行里买预期收益率型的理财产品大多数投资者认为是安全的,是没有兑付风险的。尽管有许多金融纠纷事件频频发生,但在老百姓心中,银行理财产品一向被视为“稳赚不赔”的。这一点得到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承认。

客户的这种印象以前来自理财产品的“潜规则”:刚性兑付。银行在售卖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时候,承诺到期后会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本金和利息。在经济市场繁荣,其它投资产品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时候,大部分预期收益率的确按照预期收益率结算,给客户造成了稳赚不赔的印象。记者发觉,虽然此前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都明确写着“浮动收益型”,但大多数投资者仍笃信“预期收益率”是个确定的数字,甚至将理财产品视作银行存款。而理财客户经理的话里话外,也总是透露出“绝对可以保本、保收益”的意思。

银行理财某种程度上的“庞氏骗局

银监会35号文明确禁止银行刚性兑付,预示着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存在风险。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表示,投资者在看到各类所谓刚性兑付产品高收益时,还应该清晰地熟悉到,资产治理产品,哪怕是治理方较为保守的资产治理产品,如市面上流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和聚集资金信托规划(查询信托产品),都存在着投资风险,并不是无风险的金融产品,其对应的收益率,也不是无风险收益率。

而且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正加速扩张。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4年5月末,全国4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存续理财产品50918款,理财资金账面余额13.97万亿元。这13亿产品“资金池”的方式运作,存在着巨大风险。预期收益率产品存在刚性兑付,会在银行内部造成信用风险积累,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突破13万亿元,这种风险越来越大。

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风险主要来源于“资金池”运作与刚性兑付的矛盾。“资金池”运作特点: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滚动发行是指连续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即不断有理财产品到期同时又在不断发行新的理财产品。对于银行理财资金池来说在资金端不断有资金流出同时不断有资金流入。

集合运作是指银行利用统一集中管理的方法,将不同时间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运用至符合银行投资标准的各类标的资产。汇集的资产池整体来看银行理财资金池实际为在资金端通过连续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与在资产端组合投资形成的资产池相对应,资金池对应资产池但每期理财产品与在资产池中的资产并非一一对应。

期限错配,简单来讲就是以短配长。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较短而入池资产则可能包括:协议存款、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长期债券信托贷款、信托受益权等期限长短不一的标的资产。如前所述通过滚动发行,池子中沉淀了大量的资金可以投向期限较长的资产,而投资长期资产所获取的较高收益正是资金池模式获利的来源。

 分离定价是指滚动发行的各期银行理财产品分配至投资人的预期收益不尽一致,各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并非由投资资产加权平均收益决定,在实际运作中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多参照市场上的同类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基准利率,计算资金端的整体成本在扣除所需的托管费发行费等费用后确定。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多以“资金池”模式运作,产品滚动发行,期限错配严峻,新产品与老产品循环交易赚取高额利润,往往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后续资金募集不足,银行会转向自营借钱以度过流动性危机,而此时风险也即由理财传递给银行本身。更加糟糕的是“资金池”模式注定了信息的不透明,每一笔钱的去向就会不透明,银行理财产品游离在监管之外,风险加码。

这种风险也得到了专家的承认。银监会业务创新部王岩岫认为,不规范的资金池理财业务是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多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无法做到每只理财产品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银行通过滚动发行、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的资金池运作方式做高产品收益,但当后续资金不足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甚至认为银行理财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当投资者失去信心减少购买或者是退出理财产品时‘击鼓传花’的游戏就结束了。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困境

为了摆脱刚性兑付累积的信用风险,以及“资金池”缺陷现在不是要不要转净值型,而是不得不转、怎么转的问题。”某股份行资管部总经理如是说。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转成净值型理财产品成为行业共识,也普遍被认为是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也被国家高度重视。

2013年10月,首批11家银行试点银行理财资管计划,有开放型、净值型的硬性要求,目前部分城商行也将加入这一试点。

2014年6月12日,银监会创新监管部召集5大行、12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举行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12个会议议题中,第二、三、四个议题均是探讨净值型,包括预期收益率产品的转型方向是否全部为净值型产品、如何看待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及在产品开放日其估值“归一”的作法、如何有效推广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销售等。

银监会和银行业齐心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是为了减少”资金池“运作方式风险和刚兑带来的信用风险。净值型产品是预期收益率产品的转型方向。可是事实情况是这两种产品并行不悖,预期型理财产品客户仍然相信其能刚兑,而净值型产品客户却是能承受较大风险的群体。两种产品有完全不同的客户定位。如果预期收益率型产品转向净值型产品,就必须面临的问题是怎样转变稳健型客户对预期型理财产品的认识。

记者采访发现,净值型理财产品总是被客户经理拿来与基金比较,而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总是跟存款相比较。中老年客户作为购买预期型理财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转向净值型理财产品。怎样让他们转变思路,还是“抛弃”他们,让他们的投资成为定期存单。这两种趋势似乎都不尽如人意,预期型理财产品该怎样转型,仍然留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