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绿大将加盟融信:注入狼性?

宋磊2015-03-25 19:2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磊 实习记者 赵恩澈 发轫于福建的融信集团,2014年全国销售额167亿元。这一数字,和年初敲定的200亿元销售目标存在差距。

在这背后,实际是闽系房企追求扩张的野心。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融信在上海、杭州、福州等地拿地金额超200亿元。融信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我们计划在两年内上市。”

昔日融绿平台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单伟,也在今年加入融信,成为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统筹集团营销工作。他并未提及自己离开与融绿之争是否有关,但表示已和上海融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强聊过,对方表示理解,作为职业经理人需要更多空间。

单伟引起为傲的,是他操盘的上海绿城玫瑰园项目。2013年上半年项目以成交金额11.7亿元夺得全国别墅市场单项目成交总金额第一名。而在融绿平台的数年,也让他对融创的狼性文化和高效营销,有了更多理解。

融信看中了,就是单伟的营销能力。而单伟的到来,也会为融信注入更多融创的“狼性”和绿城对项目的理解。

据了解,他已设计末位淘汰,每天对员工强压,譬如每天打多少电话,对多少客户跟踪记录,把压力转化为销售战斗力。“融创的狼性,指标感非常强,他是周考核甚至每一天考核。”他说。

融信像3、5年前的融创

Q:从去年到现在对市场的感受如何?

单伟:我在融绿做了一些楼盘,相对比较难。作为营销人,大市场很重要,但个别楼盘可以引导市场。之前操作过一个融创收购的老盘,是个十年的项目,融创收购后一年销售额达到30个亿。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抓到很好的机会点,宏观面没办法,微观面是可以调控的。

Q:您说融创风格和融信很像,那你为什么会离开融绿呢?

单伟:我个人更看好更有潜力的公司,融信像3、5年前的融创。这家公司给我更多的机会,让我更好发挥,就义无反顾的来了。融创还是我非常欣赏的公司,带动我个人成长,操过几个盘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离职时我跟田强也在聊,他也很能理解,作为职业经理人需要更多空间。

Q:作为闽系房企的融信和泰禾同样凶猛,都曾经大举拿地,福建房企的资金从哪里来?

单伟:我感觉福建开发商这几年爆发,开发一线城市,他们的整体水准、理念、思路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他们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诉求,几家公司有很多相同点,对产品的追求也很苛刻。整体资金目前还是很健康。

融信目前不宜扩的太大,对它未必有利。从战略上,他专注比较有潜力的城市进行开发,主要是3个片区。一是福州本地片区,第二个片区是闽南。管理半径比较长就是华东,布局较多储备比较大,在华东我们专注于上海和杭州两城市,上海偏重找大的房产公司合作,第一学习他们更好的东西,第二发挥自己优势,做深耕。

融信会用快周转的模式,拿地时就有严格考量。大战略的恒定性让我们脱颖而出,保证自己的资金回拢。

1+1大于2

Q:集团今年有销售指标吗?

单伟:把整个品牌和规模更上一层楼,今年超过200亿。

Q:你的杀手锏是什么?

单伟:第一,我融合了绿城和融创的优势。融信的产品做的不错,优势还没很好释放给消费者,我要来推动。第二个品牌知名度还不够,在福州融信可以成为第一品牌,但华北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第三,是怎么把产品力转化为销售力,把融创的狼性文化,绿城对项目的理解融合在融信项目里,这对我是个课题也是个挑战。

融创的狼性文化,指标感非常强,他是周考核甚至每一天考核。我的目标是让融信的每个销售人员都有很明确的指标,落到他们每个人头上。我们的奖罚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要全部落实,从月度考核,到周考核,以至日考核,这种目标感指标感必须进一步强化。绿城有对产品的理解营建,对老客户的维护,品牌文化的营造,客户归属感的优势。

结合起来,会1+1大于2。我们设计了末位淘汰,每天对员工的强压,每天要打多少个电话,对多少个客户跟踪记录,销售指标今天完成不了明天你怎么做,把压力转化为销售人员的战斗力。销售业绩、对工作的责任心、工作状态都会考虑,所有的位置都可以被淘汰。

Q:下一步融信营销会向互联网跨界吗?

单伟:营销这块肯定要向互联网打开,按照设想,未来可能连销售部都没有了,直接在网上卖房,所谓全民营销要覆盖13亿人才叫全民,几千人不叫全民营销。怎么把互联网的能量发挥出来,这才是房地产的课题。现在更多用的还是营销手段,以后可能逐渐会对营销模式有更新。

从这个角度看,什么有利于营销,我就会怎么做,所有核心就是要强化销售力,不把自己局限住,如果互联网能增强销售力就会采用。

Q:万科绿地都要转型,告别大幅度的规模增长,融信的具体目标是怎样的?

单伟:房企前十名的规模已经到了一定级别,他们对规模的诉求已不是特别关注,而是会更关注企业效益。十名至五十名可能会更关注规模,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综合效益才会体现出来。

我认为融信还是注重规模的,以一个快速发展的模式,不管是上市需求还是企业整体的需求。这几年基本是一年一个跨越。同时我们也要注重企业效益,在这一块把控非常严格,我们的管理半径不求最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