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在向好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6-03-30 10:01

经济观察报 文/应习文

最近公布的3月民新制造业及非制造业指数双双回升,其中制造业指数由2月的37.5%大幅回升至43.6%,非制造业指数也由2月的37.5%回升至40.1%。民新指数的回升表明当前经济有企稳向好的趋势,这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民新指数”,全称为“民生新供给中小企业指数”,于2014年12月由中国民生银行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推出。指数分为“制造业综合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每个指数又包含20多个分项指标,范围涉及微观企业层面的总体经营情况、生产量、设备利用率、一线员工、订单、进口、出口、库存、上下游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融资、资金周转、盈利水平、投资以及未来预期等各方面,因此民新指数可以说是一项连接企业微观经营和宏观经济表现的新型先行指数。

微观经营与宏观经济

将企业微观经营与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对接和对比,是分析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是否精准的关键。

民新指数共有4000左右的样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各占一半,覆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包括40多个行业。同时,分项指标涵盖的面很广,对各项宏观指标都有对应,比如制造业生产量指数可以与工业增加值对应,销售价格指数与PPI对应,出口订单指数与出口总额对应等。这就为研究宏观与微观数据的相互支撑提供了可能。

此外,样本中中小企业占比很大,占到了整体样本数量的85%以上,其中小微型占到了70%左右。

从一年多来的指数结果来看,指数整体会相对偏低一些,这是由于样本中中小企业占了主要比例,而这些企业通常对市场竞争的反应会更加敏感一些。

大家习惯上认为低于50%就表示经济在收缩,但正是由于民新指数中小企业样本较大的特点,通过对一年多来的时间序列研究可以看到,民新指数与整体经济荣枯线之间的衡量界限并非在50%,当然具体是什么水平还需要更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支撑。

中小企业制造业指数大幅回升

最新公布的3月民新制造业指数为43.6%,较2月37.5%的低点上升了6.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超过了1、2月回落幅度的总和,这个强劲的幅度超过了我们在2月的预期,也是去年7月以来的最高点。

前面提到民新指数的荣枯线可能低于50%,对比去年7月份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PMI(刚好是50%),表明当前制造业可能正在接近“实际”的荣枯线,当然这需要后两个月数据的进一步支持。

从各分项指标来看,制造业综合指数大幅回升,企业经营、生产、从业人员、新订单、融资、盈利等多项指标出现明显改善,显示出较好的复苏迹象。从季节性因素来看,春节后企业陆续恢复正常生产推升了指数;从非季节性因素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市场回暖对经济复苏形成有力支撑。

一是制造业企业生产大幅回升。受春节后正常开工、货币财政政策刺激以及房地产回暖等一系列利好影响,3月制造业企业生产指数升至41.4%,较上月大幅提高7.9个百分点,为今年1月以来的最高点;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水平指数为43.3%,较上月提高4.7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2.9%,较上月提高7.5个百分点。

二是下游需求大幅回升,企业在连续去库存后主动回补。制造业企业下游需求大幅回升,新订单指数为42.6%,较上月提高9.2个百分点;出口订单指数为43.1%,较上月提高6.4个百分点;随着需求的回升,制造业企业开始主动回补库存,原材料存货指数为40.4%,较上月提高4.2个百分点,为后续生产做好准备;企业产成品存货指数为41.8%,较上月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是销售价格指数回升。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指数为48.7%,较上月提高5.5个百分点,制造业价格指数回升显示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在减小,预示PPI跌幅或进一步收窄。

四是企业融资难度继续下降,融资成本保持稳定。3月制造业企业总体融资情况指数为43.1%,较上月提高2.2个百分点;银行贷款获得情况指数为41.1%,较上月提高1个百分点;总体融资成本指数为49.7%。虽然2月信贷增长放缓,但今年以来的累计信贷增速和中长期贷款占比仍然较高,M1增速维持在高位,企业融资状况继续改善。

五是盈利能力提升,投资意愿大幅增长,预期向好。3月,制造业企业盈利指数为45.6%,较上月提高3.4个百分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意愿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47.4%,较上月大幅提高4.9个百分点。

未来六个月,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指数为47.6%,较上月提升4.9个百分点。房地产需求向好因素可能进一步向上下游传导,并有望叠加基础设施投资回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44.9%,较上月提升4.5个百分点,生产经营预期偏于乐观。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回升

3月的民新中小企业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0.1%,较上月提高2.6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反弹幅度不及制造业,季节效应推升指数仍是主要因素,但当前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更多地进入制造业,对非制造业推升作用似乎不明显;同时,非制造业中房地产企业样本数量不多(不到6%),房地产的推升作用也较为有限。不过从样本结构看,小微和民营非制造业企业反弹幅度较大,回暖的态势更加明确。

一是订单指数大幅提高。3月非制造业两大订单指数均有大幅提高,季节效应促进下游需求显著回暖。新订单指数为41.5%,较上月大幅提高5.7个百分点;出口新订单指数为38.9%,较上月提高5.1个百分点。

二是存货指数小幅回升,增加备货扩大经营。3月非制造业企业存货指数为43.4%,较上月提高1.8个百分点。表明受下游需求回暖的带动,非制造业企业选择增加备货以扩大经营。

三是销售价格略有下降。3月非制造业企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9.5%,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下游需求回暖并未带来企业盈利空间的提升,可能与行业竞争加剧有关。

四是融资难有所改善,融资成本小幅降低。3月非制造企业总体融资情况指数为44.8%,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为近一年以来最好水平;贷款获得情况指数为44.4%,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企业融资持续获得改善;融资成本指数为50.3%,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银行贷款利率水平指数为45.4%,较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开始略降。

五是盈利指数未现好转,但投资与预期指数均有所改善。3月的非制造业企业盈利指数为45.4%,较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主要源于用工成本大幅上涨、招工难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46.8%,较上月提升1个百分点;投资预期指数为47.9%,较上月提升1个百分点;商务活动预期指数为49.5%,较上月提升3.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未来生产和投资的预期有所改善。

经济企稳为加快推进改革

随着中国财政政策的发力和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较有利的宏观环境。3月企业微观经营的改善,预示着宏观经济将有所企稳,预计3月一系列经济指标将小幅回升,一季度GDP增长或好于市场预期。对此,应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新经济”,防止经济重回货币财政政策刺激下依靠房地产拉动的“旧经济”。

针对当前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有所减小的情况,要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办法化解过剩产能,不能简单地行政化去产能,同时要与国企改革相结合。在去产能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高端制造业产能的增加,以防止供给下降过度导致经济由目前的通缩转向滞胀。

针对非制造业回升幅度较小,应加快扩大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同时积极落实生活服务业的营改增和结构性减税,为企业减负。

(作者任职于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